摘 要:配價理論旨在揭示動詞對名詞的支配能力,但現在不少語法學家認為配價理論同樣適用于名詞。從“介詞+名詞+的+名詞”分析名詞的配價問題,有助于配價理論的深化。
關鍵詞:配價理論;名詞
作者簡介:陶晨(1993-),男,山西省長治市人,內蒙師范大學在讀碩士,從事漢語語法理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H1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3--01
一、“介詞+名詞+的+名詞”結構引起的問題
“介詞+名詞+的+名詞”的結構在語法研究和教學中是經常遇到的問題之一,尤其是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外國學生常常碰到。一般的現代漢語書中會講到,介詞結構主要做狀語,但有少量介詞所形成的介詞結構可以帶上結構助詞“的”做名詞的定語,其中可列舉的介詞中有“對(于)”、“關于”等,下面為了論述方便,以“對(于)”為例:
(1)a.對(于)改革的方案
b.對(于)生命的價值
c.對(于)《水滸傳》的論文
可以看出,上述的例子中的顯性結構是一樣的,都是以“介詞+名詞+的+名詞”為結構。如果用層次分析法來劃分成分,很難解釋清楚究竟是“對(于)+的+名詞”作為一個介詞結構作狀語,還是“對(于)+名詞+的”修飾名詞?如果能夠區分清楚上述兩種情況,那么有沒有規律可循呢?
關于“對(于)+名詞+的”來修飾名詞這個問題,有很多專家和學者達成的共識是表示具體的名詞不能受到“對(于)+名詞+的”這一結構的修飾。這也就是講,在(1c)“對(于)《水滸傳》的論文”這一結構中的“論文”是不能受到“對(于)+名詞+的”的修飾,否則不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則。在這一點上,這種解釋很難讓外國學生理解。事實告訴我們,要想解釋清楚這樣的問題,就不能局限于層次分析法,要學找其他行之有效的方法。從配價理論來解釋這樣的語言事實,問題就會變得簡單許多。
二、名詞的配價結構分析
陸儉明認為不僅動詞具有配價問題,名詞也同樣具有配價的問題。與動詞配價問題不同的是,名詞的配價表現為某個名詞一定要與另外一個名詞在語義上構成相互依存的關系。換句話講,就是要求談到一個名詞,就一定要有另一個與之相對的名詞呼應,二者的關系密不可分。例如我們說到“哥哥”這詞,就要有“弟弟”或者“妹妹”,雙方缺一不可,一方要以另一方的存在為條件。另外一點是,當提到“哥哥”一詞時,就包含了另一個名詞有著隱性的謂詞性的配價關系,也就是“哥哥”這詞的配價關系就是“某人有哥哥”。
陸儉明先生進一步研究了一個名詞在語義上能夠與多少個名詞構成語義關系的問題。他發現,如果一個名詞不要求與另外的名詞在語義上構成關系,這樣的名詞可以稱之為“零價名詞”。這種名詞是普通名詞,如“水”、“油”、陽光“等。
如果一個名詞只要求與另一種名詞在語義上構成相互依存的關系,也就是講與另一種名詞之間存在隱性的謂詞性的配價關系,這樣的名詞稱之為“一價名詞”。這樣的名詞包括往往具有某種領屬關系,比如“哥哥”、“弟弟”、“爸爸”“兒子”等親屬稱謂詞,“價格”、“質量”、“脾氣”等屬性類的詞,“手”“腳”等一類的部件詞。如果一個名詞要求與兩種名詞在語義上構成相互依存的關系,或者說要與兩個名詞存在隱性的謂詞性配價關系,這樣的名詞稱之為“二價名詞”。二價名詞通常是抽象名詞。
前面我們提到的“對(于)《水滸傳》的論文”只能分析成為“介詞結構”,整個語音片段只是介詞詞組;而“對(于)生命的價值”只能分析成為“介詞結構+名詞”,也就是介詞“對(于)”只能管到“生命”,然后“對(于)生命”一起修飾“價值”,整個語音片段就成了定中結構。但在一定的語境中會產生歧義,例如下面的句子
(2)對廠長的意見
(3)對李平的看法
(4)對丈夫的感情
(5)對孩子的興趣
“對廠長的意見”既可以理解為“針對廠長而提出的意見”,在這種情況下,只能分析稱“介詞結構+名詞”,整個片段做偏正結構;又可以理解為“對于廠長所持的意見”,在這種情況下只能分析成為“介詞結構”,整個語音片段只是介詞詞組。余例也可作同樣的解釋。
從表面上看,下面的例子都屬于“介詞+名詞+的+名詞”的結構:
(6a)對這件事的意見 (7b)對李剛的意見
(7a)對祖國的感情 (7b)對丈夫的感情
(8a)對這起事敵的責任 (8b)對學生的責任
(9a)對巴黎的印象 (9b)對思諾的印象
我們可以看出,(6a)~(9a)沒有歧義,而(7b)~(9b)有歧義。原因是:對“對這件事的意見”一定是“某人對某事有意見”,換句話講,還原成主謂謂語句補充出的主語一定是指人的名詞[+人],其賓語一定是非人的名詞[—人];而“對李剛的意見”可能是“某人對李剛的意見”,也可能是“某人針對李剛的意見”。還原后,主語依然是指人的名詞[+人],但賓語既可以是指人的名詞[+人],也可以是指非人的名詞[—人]。上面的(6a)~(9a)沒有歧義,是因為只有“某事”等名詞性成為只能分屬于非人的名詞[—人],這樣就不容易造成歧義;而(7b)~(9b)有歧義,是因為“李剛”等名詞性成分,既能分屬于指人的名詞[+人],又能分屬于非人的名詞[—人],所以能造成不同理解的實例。
參考文獻:
[1]朱德熙.現代漢語語法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2]李燕.漢韓放置類動詞配價對比研究[D].延吉:延邊大學碩士論文,2009.
[3]袁毓林.現代漢語名詞的配價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