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這是一本區域研究專著,它比較詳細地論述了定日藏區的婚姻形式和家庭結構,也涉及到當地的歷史、地理、1960年以前的社會經濟結構和傳統宗教活動。而并不是一個傳統的觀念或者傳統的視野來論述定日的社會生活,主要是以經濟因素為重點來分析當時的定日。整篇文章一共分了十一個章節,那么我以自己的理解與思路把整篇文章一共分了四個部分來闡釋了這本書中的主要內容及觀點。
關鍵詞:民族學;民族志;特征分析
作者簡介:澤旦卓瑪(1991.4-),四川人,研究方向: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漢藏翻譯。
[中圖分類號]:C9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3--01
第一部分: 定日的基本情況
喜馬拉雅山中的定日,首先概括式的介紹了一下這本書里是所涉及到的內容,首先從時間來看,在本書中所涉及的時間范圍是1885年至1960年75年的時間范圍 ;從考察的地域范圍來說是從尼泊爾境內了解西藏定日 ;從本書所涉及到的社會結構來說主要是由親屬關系的構成與群居的結構來了解定日人的社會結構。這本書的作者的調查角度是經濟人類學的角度來描寫定日人的日常生活;作者運用的調查方法是實地調查。最后大概地描寫了定日地區的地理與生態的狀況。
第二部分:社會層次
在定日存在著社會地位及經濟狀況的差別,這種差別使人們分屬于不同的社會集團,從而出現了不同階層的社會層次;這種社會層次主要由四個內婚集團來分屬于不同的社會階層,從以下的分析來了解 四個內婚集團的基本情況與分屬狀況。
定日的社會結構必須采用當地人自己所使用的差別與等級標準來揭示該社會的結構。首先是俄巴(僧侶、咒師),他們是世襲的僧侶,他們都會結婚并且具有人所知的東居()即某種特殊的、祖傳的精神素質。他們的經濟狀況是很一般的,跟平民沒有太大的差別,但是他們的社會地位仍然是最高的,并且大多數俄巴都愿意與其他俄巴的后裔結婚,很少與自己 地位相差較大的階層結婚,這樣感覺他們的世襲僧侶的地位不會變質。 在定日他們的人口也是比較少的,只有五戶俄巴“拉章”,人口40-50個人,占整個定日人口的1%。
然后是格爾巴或古札(貴族),格爾巴也就是貴族家庭組成的一個集團,在理論上格爾巴是古代國王和獨立酋長們的后裔,從而俄巴也會跟這個集團的人通婚,因為他們的社會地位是不分上下的,就在一個相等地位的狀態,所以他么之間也會通婚,經濟狀況是雖然跟西藏其它地方的貴族相比是比較落后的,但是比起定日的經濟狀況來看,是比較富裕的。他們都擁有私有土地,分散在定日地區內,收取差稅,貴族家庭都喜歡住在行政中心區。人口極少,但是他們的影響是很大的,因為他們有權有勢,有財富,整個定日社會的結構的形態也是由他們集團所確定的。
其次是米賽(平民),大約90%的定日人都是屬于這個集團。包括農民和出賣勞動者,或者商人都是屬于這個集團的,但是也是由于內部經濟來源或者收入的不同,在平民內部出現了的三個階層;a: 農民:他們都是支差納稅的佃農,都是從政府或其它地主那里承租來的土地上務農。B: 堆窮:堆窮是定日各階層中最變幻不定的人。經濟地位低下,所以他們具有很大的社會流動性。現成的勞動力。C: 商人:他們大多數都聚集在崗嘎鎮,他們是通過商業貿易來維持生活的集團。D: 雅娃:就是賤民:他們是社會等級中最底層的人,占定日人口的9%,其它集團的人都以為他們是受過無可挽救的玷污,所以,別人必須嚴格避免和這類人接觸。
第三部分是定日的經濟
定日的經濟是整個定日社會的主導線,包括上述的社會階層的分布以及宗教活動都是以經濟為主導來實現這種社會現狀。那么定日的經濟可以通過以下方面來了解:
A: 定日:尼藏貿易中的貨物集散地
定日是從尼泊爾中部至西藏腹心地區的道路與從東到西穿過西藏通往拉達克的道路的必經之地,這兩條主要商道都是要經過定日的崗嘎鎮,崗嘎鎮是尼藏貿易的交換點和銷售點。比如大米是從尼泊爾進口進入西藏腹心地區市場的,而定日是第一個交換地。還有羊毛、鹽、山羊等高原產品也是在定日交換。
B:.勞動力:珍貴的資源
定日農村導致經濟發展危機的因素不是有限的自然資源的缺乏,而是勞動力的短缺。所以他們整個社會的結構都是以合作的形式或者關系來滿足這種勞動力的不足。一夫(妻)多妻(夫)的婚姻形式主要也是為了增加家庭的勞動力。
第四部分是定日的婚姻及家庭生活
定日人的婚姻形式最多的也是一妻多夫的婚姻形式,并且還有其他的婚姻形式,如:
兄弟共妻:在定日最常見的復婚形式是二至五個甚至六個兄弟共有一妻,住在同一個出生單位內的許多兄弟共同分享一位娶入他們家中的“納瑪”。而姐妹共夫的多配偶婚要少得多。
假兄弟共妻:有幾個較遠的親屬關系的人共娶一妻。(異父母的兄弟、同父異母的兄弟、繼父母所生的弟弟)
姐妹共夫:是定日多配偶婚中占第第二位的常見形式。
沒有親屬關系的共夫女性:這種復婚形式是極少的,它們都是為了調節“納瑪”不生育、為了保證家庭有后代而形成的。
父子共妻:是兄弟共妻的輕度變異,很不易見。只有在嚴格符合親族外婚準則的情況下發生。
而這種一妻(夫)多夫(妻)的婚姻形式也是為了增加家庭的勞動力,且家庭成員的分工也是不一樣的;(農耕、放牧、做生意都有人做)這樣勞動力足夠的,那如果一夫一妻就很難做成這么多事,另外如果單獨過了,那么家庭單位的差稅比原來多,所以這也是一個導致復婚眾多的原因。
參考文獻:
[1]馬戎. 西藏城鄉居民的擇偶與婚姻[J]. 西北民族研究, 1995(2):23-45.
[2]酈大方. 西南山地少數民族傳統聚落與住居空間解析[D]. 北京林業大學,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