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康文訓++++王得剛
冷湖,是一個青海石油人魂牽夢縈的地方。隨著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青海油田機關及后勤單位搬遷敦煌,這里日漸荒蕪,殘垣斷壁。但巍峨的賽什騰山,連綿的冷湖三號、四號、五號丘陵,在漠風的合奏下,永不歇息地吟唱著“我為祖國獻石油”的慷慨壯歌;在冷湖“廢墟”的周邊,東坪、牛東井站林立,“氣”沖霄漢,世人矚目,大漲了冷湖久違的聲威,特寫了“愛國、創業、奉獻、實干”的柴達木石油精神!
愛國創業,艱苦奮斗,戈壁荒原擺戰場
從第一行踏入這片“生命禁區”勘探隊員的足跡開始,青海石油人艱苦卓絕地走過了整整61個春秋,歲月的履歷上記載著幾代創業者不悔的青春、無私的奉獻和汗水凝結的成果。而冷湖就是青海石油人圓夢起航的地方。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祖國建設急需石油。1954年4月,柴達木盆地迎來了第一批石油墾荒者,在“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四季少雨雪,風吹石頭跑”的柴達木盆地進行了石油初探,相繼發現了油泉子、油砂山、油墩子、七個泉等18個可能儲油構造和9處油苗,展示出柴達木盆地十分廣闊的油氣勘探遠景。
1958年,一支由30名隊員組成的石油勘探隊穿越茫茫戈壁,來到了冷湖地區的賽什騰山下,在一個小淡水湖邊安營扎寨。因為湖水很涼,游牧的蒙古族叫它“昆特依”,翻譯成漢語就是“冷湖”。從此,在祖國的地圖上就誕生了“冷湖”這個地名。
經過初期的勘察,地質隊員發現這一地區有成片的地質構造,自北向南依次命名為冷湖一號、二號……構造。1958年9月13日,1219鉆井隊在五號地區鉆探地中四井,當鉆至650米時發生井涌,繼而出現強烈井噴,連續暢噴3天3夜,日噴原油高達800噸左右,井場周圍形成了一片“油海”。
“地中四井”噴油,揭開了冷湖大會戰的序幕。1959年春末,時任石油工業部部長的余秋里和副部長孫敬文、康世恩先后來到冷湖探區視察,并明確指示:“拿下冷湖油田,為柴達木石油工業大發展打下基礎。”
原青海石油管理局隨即決定,集中力量,猛攻冷湖,陸續抽調40多部鉆機,在冷湖展開了轟轟烈烈的石油大會戰。到1959年底,冷湖原油產量達到24萬噸,全局原油產量達到30多萬噸,約占全國原油產量的12%,冷湖一躍成為繼玉門、新疆、四川之后的全國第四大油田。
“英雄地中四,美名天下揚”。如今,地中四井紀念碑仍高高地矗立在冷湖五號構造上,它是青海石油工業一個時代的象征,它是青海石油人艱苦奮斗的一座豐碑!
精神引領,不忘初心,地中四井不寂寞
1992年,由于沒有新增油氣儲量等諸多原因,冷湖大部分油田停產,只有冷湖三號油田依然維持。同年,原青海石油管理局機關及后勤服務單位搬遷敦煌,冷湖油氣勘探形勢一度趨冷。
冷湖的興衰見證著青海石油的發展史,凝聚著太多青海石油人的情感和記憶。
2015年6月,已經76歲高齡的退休老石油張連才,在兒女的陪同下來到冷湖老基地,于斷壁殘垣中找到自己曾經的家,老人哽咽地說:“我回來了……這也許是我有生之年的最后一次……”離別時,老人用顫抖的雙手包起一包黃沙小心翼翼放進貼身的衣兜,仿佛要把他對于這里的記憶一起帶走。
駐足在冷湖老基地的殘垣斷壁,學校、醫院、大禮堂、貿易公司、依稀可辨的標語都見證著老基地曾經的熱鬧和繁榮,也見證了激情燃燒的石油會戰歲月。在冷湖地區,青海石油人建設了老基地、四號、五號三個“大本營”。石油會戰時期,這里生活著五六萬職工家屬。60年代,青海石油人還奔赴大慶、勝利等地支援石油建設,一度有“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冷湖人”的說法。
肅立在冷湖四號公墓,這里長眠著400多位為柴達木石油事業獻身的英烈。烈士陵園大門兩邊的“志在戈壁尋寶,業績與祁連同在;獻身石油事業,英名與昆侖并存”的挽聯,是后人對他們的敬仰和緬懷。
冷湖,一個令青海石油人懷念的地方,一個孕育柴達木石油精神的綿延高地!
在20多年的堅守中,留駐在冷湖的冷湖油田管理處職工顧全大局,繼承和發揚柴達木石油精神,堅守和豐富“節約一度電、一分錢、一滴油、一滴水”的冷湖“零點一”精神,逐步形成了“飯可以遲吃少吃,覺可以遲睡少睡,決不耽誤原油生產一分一秒”的新冷湖石油精神,并賦予了其“立足本職,務實求真,勤奮節儉,負重奮進,真抓實干”的新內涵。
冷湖三號采油隊管理的油井大多數是六七十年代打的開發井,目前許多井都只能日產0.1噸。但青海石油人堅定著“我為祖國獻石油”的信念,沒有言棄,沒有放棄。這就是冷湖油田管理處傳承到今天的“零點一”精神:即便井再深,油再少,哪怕只有0.1噸,也要把它采出來!
堅守信念不言悔。20多年來,青海石油人在冷湖再次找到油氣田的信念歷久彌堅。駐守在這里的冷湖油田管理處300多名職工,不忘初心,一手抓老油田穩產,一手抓新區塊上產,全年產量一步步跨越到目前的油氣當量80多萬噸,在漫長的堅守中迎來了冷湖油氣勘探的大飛躍!
2011年,經過堅持不懈地努力,青海石油人終于在冷湖阿爾金山前東段的東坪和牛東區塊勘探發現了千億立方米含氣區,在基巖層里喜得 “金娃娃”,一舉打破了柴達木盆地天然氣勘探20多年的沉寂局面,發現了迄今為止我國最大的整裝基巖氣藏,冷湖再次迎來發展的春天。地中四井不再寂寞,冷湖油氣區春潮洶涌!
奉獻實干,成竹在胸,托舉氣田鑄偉業
冷湖,注定是一片成就傳奇的地方。“找油找氣也要講辯證法”的理論喚醒了沉睡20多年的冷湖,冷湖不冷!青海油田穩健發展的步伐鏗鏘有力。
2011年至今,青海石油人在東坪地區探明疊合含氣面積32.7平方公里,天然氣地質儲量519億立方米,高速建成了15億立方米的天然氣生產能力,年產油氣當量超過100萬噸,并創造了僅用35口氣井就可年產天然氣15億立方米的高效建產典范。冷湖油田管理處枯木逢春,老樹新芽,隨之被更名為“青海油田采氣三廠”,成為青海油田油氣上產的主力單位之一。
東風勁吹花千樹,冷湖不冷展英姿。東坪氣田已成為青海油田勘探開發一體化速度一流、規模一流、質量一流、管理一流、效益一流的樣板,形成了“五個一流”的文化體系,為柴達木石油精神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王啟發和王凱是冷湖油田的一對“父子兵”,王啟發是一位有著30多年工齡的老石油,他參與并見證了冷湖油田的開發史。2012年,兒子王凱大學畢業后分回到冷湖油田,父子倆并肩作戰,在油田一時傳為佳話。
在東坪氣田開發初期,王凱對父親說:“我想去東坪鍛煉自己”。“東坪是試采區,條件很艱苦,你想清楚了嗎?”,王啟發看著兒子說。王凱堅毅地點點頭,成為了東坪氣田年輕的建設者。
東坪三區塊唯一的一口生產氣井東坪3井,與冷湖基地相距120公里,離東坪集氣站15公里。報到后,王凱成了這口井的唯一主人。王凱說:“東坪四五級的風沙幾乎天天刮,七八級以上的大風一周至少刮一回,衛星接收器被風刮得找不到信號。最寂寞的時候,只好對著空曠的戈壁灘狂吼一陣……”
王凱又說:“一人、一井、一板房的堅守是我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更是我青春記憶里的一道亮麗風景。”
張慧煜是一位“油三代”,大學畢業后本有機會留在內地的她卻出人意料地選擇了回到柴達木,她說:“爺爺和爸爸在柴達木工作了一輩子,我只想緊跟著他們的腳步,陪伴在他們的身邊,感受他們的曾經,品讀他們的精神,繼續他們的事業。”
如今的張慧煜已經成長為集標準化、數字化、自動化于一身的東坪氣田集輸站的一名骨干技術人員。
“海拔高志向更高、條件苦不怕吃苦”。這就是挺立世界屋脊的青海油田新一代的心聲!“愛國、創業、奉獻、實干”的柴達木石油精神薪火相傳,青海油田的明天充滿著生機與活力!
冷湖,是一個艱苦創業的地方;冷湖,又是一個涅槃再生的地方;冷湖,更是一個傳承光大柴達木石油精神,大書特寫青海油田美好明天的地方!
(作者單位:甘肅敦煌七里鎮青海石油基地青海油田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