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華
摘要:本文在分析“十二五”以來江蘇農村消費的發展現狀和主要特征、剖析制約江蘇農村消費擴大的供給側原因的基礎上,提出了相關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 農村消費
在國外經濟復蘇不穩、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形勢下,如何通過供給側改革充分挖掘2700多萬農村人口的消費潛力,推動江蘇農村消費擴大升級,是確保經濟健康發展的重大戰略選擇。
一、“十二五”以來江蘇農村消費發展現狀及主要特征
1.逐步由生存型向發展型、享受型過渡。伴隨著收入水平的不斷增長,農村居民消費結構進步優化,逐步由生存型消費向發展型、享受型消費過渡。其中,恩格爾系數逐年下降,由2010年的38.1%下降至2015年的31.7%。服務性消費比重有所增加,由2010年的31.4%提升至2015年的33.3%。此外,農村住房消費增長較快,由傳統的平房逐漸向樓房、別墅發展。
2.梯度追趕城鎮消費。從社零增速來看,2013年后農村社零增速逐步超過城鎮。從平均消費傾向來看,城鎮居民呈下降趨勢,農村居民呈上揚態勢,反映出“十二五”期間農村居民消費意愿更為強烈。但從消費支出的絕對量和消費質量來看,農村居民遠低于城鎮居民,2015年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僅為城鎮居民的51.6%,農村居民主要解決的是溫飽問題,城鎮居民更加注意飲食的營養搭配,動物性蛋白質明顯增多。
3.不同收入層次農村消費差距呈小幅擴大趨勢。從人均消費支出來看,2015年高收入戶人均生活消費支出是中低、中高收入戶的2.23倍、1.48倍,均高于2010年。從平均消費傾向增速來看,“十二五”期間,中等收入戶消費意愿增長最快,平均消費傾向增長了10.8個百分點,中低收入戶、高收入戶、中高收入戶依次下降。
4.農村電商呈蓬勃發展態勢。2014年底,江蘇農村網民規模接近1000萬,約占網民規模總數24%。2014年支付寶發布全國網購支付百強縣主要集中在蘇浙閩三省中,江蘇位居第二,擁有26席。截至2015年10月,全省有7個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13個省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50個省級農村電子商務示范村,以徐州睢寧“沙集模式”為代表的農村電商逐漸興起。
5.蘇浙滬魯粵對比,江蘇農村居民消費規模排第三,消費結構更為優化。從規模上看,2014年江蘇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列第三,低于浙江和上海。從消費結構上看,江蘇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1.4%,低于浙江、廣東和上海。服務性消費支出比重為32.6%,僅低于山東。平均百戶年底大部分耐用消費品擁有量較其他省市更多,但江蘇汽車擁有量(9.1輛)顯著低于浙江(19.2輛)和山東(19.3輛),顯示出江蘇汽車農村市場有待進一步挖掘。
二、制約江蘇農村消費擴大的供給側原因分析
1.農村市場有效供給不足。一是商品消費供給結構不合理。長期以來,受農村居民購買力不強等限制,大部分企業忽略了農村市場開發和農民消費培育,導致農村市場剛需商品過剩,而部分提質升級的商品供給不足。另一方面,服務消費供給嚴重滯后。大部分衛生院(醫療點)醫療質量差、服務項目少,不少農民大病進縣城、進市區,小病只好硬熬著。文化娛樂場所和設施嚴重稀缺,居民平時只能靠打牌、海侃等打發時光。
2.物流特別是“最后一公里”物流問題是江蘇農村消費亟待彌補的“短板”。主要原因是,農村市場存在“長物流鏈+低消費密度”困境,村鎮快遞布點成本往往過高,出于利潤考慮大部分物流和快遞公司都不愿意涉足村鎮快遞網點建設。同時,農村物流多以收發農產品為主,一些季節性較強的生鮮產品對物流配送要求更為嚴苛。
3.農村電商發展有待進一步優化。受專業化人才缺乏、產業鏈不完整等限制,江蘇農村電子商務仍處于家庭作坊式的初級經營階段,總體規模偏小。截至2014年底,江蘇16個淘寶村共開設網店8953家,平均每家網店的年交易額僅為4.7萬元,其中低于10萬元的網店占46.25%。同時,大量的農村網店處于“休眠”狀態,江蘇農村電子商務主要靠部分活躍的經營大戶支撐。
4.農村基礎保障有待進步夯實。道路、電網、通訊、供水等基礎設施亟需不斷完善。農村社會信用體系還不健全,農民的征信體系尚未建立,農民貸款缺乏有效的抵押擔保品。此外,農村社會保障覆蓋范圍雖廣,但保障水平仍然偏低,跨區醫保報銷比例較低等。
三、政策建議
1.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支持企業擴大農村市場有效供給。商品消費方面,支持企業根據農村居民特征,增加更多物美價廉、經濟耐用的商品供給,開發出合適的商品種類、規格和包裝等。激勵汽車企業拓展農村市場,進一步挖掘農村消費潛力。服務消費方面,以鄉鎮為主體,建立集居民購物、文化娛樂、健身鍛煉、居民服務為一體、適度規模的商貿中心,引導相關企業及個體經營戶入駐,為農村居民提供舒適、便利、價位適當的服務。支持因地制宜開發農村旅游項目。
2.以“互聯網+流通”為契機,積極完善農村消費“硬環境”。一是深入推動農村電子商務試點示范工作。加大農村寬帶建設投入,加強電商專業人才培訓,促進線下產業發展和線上電商有機融合。支持阿里巴巴、蘇寧易購、京東等大型電商企業建立縣鄉兩級線下運營體系。二是著力解決物流配送“最后公里”問題,加快構建縣級物流中心、鄉鎮農村配送站、農村貨運網點三級農村物流節點體系。鼓勵農村經紀人、私營企業、大中型流通企業進入農村商品流通領域,積極發展多種類型的農產品流通合作經濟組織。三是努力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加快實施快遞下鄉工程,推動村級服務站等終端形式充分融入快遞終端網絡。鼓勵企業突破技術壁壘,實現冷鏈物流由淺海向深海過渡,為農產品特別是鮮活農產品的流通提供保障。四是加強農村消費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新農村及新型城鎮化建設,不斷提升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和公共服務能力。重點建設商品儲備設施、大型農產品流通設施等。
3.緊密結合放心消費創建工作,積極營造便利、安全、放心的農村消費“軟環境”。一是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不定期、常態化開展農村市場專項檢查活動,并嚴懲制假售假、價格欺詐等惡劣行為。通過講座、電視等多種形式,向農村居民宣傳講解辨別商品真偽、維護消費者權益等方面知識。二是積極發展消費金融和信用消費。加快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探索建立和完善農戶信用評估制度。總結推廣蘇寧云商消費金融公司經驗,鼓勵開發農村多種形式擔保的信貸產品,為擴大農村消費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撐。
4.以構建長效機制為目標,不斷增強農村居民消費能力。一是努力提升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加快建立現代化、規模化、專業化大農業,鼓勵優勢農產品進城、出口,促進農民增收。二是努力擴大農民工就業。積極做好農民工就業轉移工作,不斷提升農民工的人力資本和工資水平。鼓勵有條件的農民工在新型城鎮化推進過程中逐步實現市民化。支持農民工、大學生和退役士兵等人員返鄉創業。三是繼續提高社會保障水平。鞏固和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完善醫保異地報銷制度,提升跨區報銷水平。加快探索農民工養老保險辦法,努力形成“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