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昳
摘要:文化是以地域為單位的,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文化。文化資源是具有歷史文化價值與開發利用價值的一般性資源。而地域文化資源除具有文化資源的共性以外還具有唯一性、不可復制性、不可轉移性和不可再生性,從而決定了其在一定的地理區域范圍內所擁有的獨有性。本文通過對遼寧地域文化旅游資源的梳理,提出遼寧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的對策。
關鍵詞:遼寧 地域 文化旅游資源 開發
引言
文化旅游是最近幾年才流行起來的個名詞,伴隨著旅游需求的變化而出現。它是以旅游文化的地域差異性為誘因,以人工創造的觀賞對象和休閑娛樂方式為消費內容,以文化的碰撞與互動為過程,以文化的相互融洽為結果的旅游,具有民族性、藝術性、神秘性、多樣性、互動性等特征。發展文化旅游,不僅能提高經濟效益,還能弘揚中國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文化。中國的文化旅游大體可分為四大類:以文物、史記、遺址、古建筑等為代表的歷史文化旅游,以現代文化、藝術、技術成果為代表的現代文化旅游,以居民日常生活習俗、節日慶典、祭祀、婚喪、體育活動和衣著服飾等為代表的民俗文化旅游,以人際交流為表象的道德倫理文化旅游。
一、遼寧文化旅游資源簡述
遼寧是文化旅游大省,既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又有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遼寧省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古人類遺址、宗教圣地、古建筑及遺址等,文化旅游資源門類齊全。遼寧的文化旅游資源分為以下8大類:
文化遺產:遼寧文化遺產眾多,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就有沈陽故宮、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本溪五女山山城、葫蘆島九門口長城;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40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000多處。有5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55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涉及廣泛。
少數民族民俗:遼寧有滿、回、錫伯、朝鮮、蒙古等等43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655萬人,占全省的16%,其中超過萬人的少數民族有滿、蒙古、回、朝鮮、錫伯等5個民族。各個民族特有的民俗,構成了豐富的民俗文化。
宗教文化: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道教在遼寧均有較大影響力,省內散布著許多宗教圣地。如錦州的青巖寺、本溪九頂鐵剎山、鞍山海城大悲寺等。眾多的名山,如干山、鳳凰山、醫巫間山等少不了宗教的印記。
紅色旅游:遼寧紅色旅游資源豐富,全省共有抗戰、解放、抗美援朝、社會主義建設等時期的紅色旅游區點50多個,包括抗戰之旅、緬懷之旅、勵志之旅、尋根之旅、振興之旅五大紅色旅游精品景點和線路。
歷史文化:遼寧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遠在數十萬年前就有古人類的居住,形成了大石橋金牛山洞穴遺址、本溪廟后山洞穴遺址、喀左鴿子洞遺址、海城小孤山洞穴遺址等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和阜新查海遺址、沈陽新樂遺址等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從夏、商、周到清代,遼寧女真文化、滿族文化、清朝皇家文化等形成了遼寧的滿族文化特色。
鄉村文化:遼寧鄉村旅游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既有如三農博覽園這樣的國家級農業旅游示范點,也有因電視劇的拍攝而成名的農村影視基地;旅游形式既有休閑度假游,又有民俗風情游。
節慶文化:遼寧的節慶活動依托本地區的資源,具有鮮明的地方性,形式多樣,參與廣泛,主要有大連國際服裝節、啤酒節、沈陽清文化國際旅游節、國際冰雪節、鞍山千山國際旅游節、本溪楓葉節等。
其他文化:包括各類博物館、動漫等影視產品、文化產業園、文化旅游景區景點等。
二、遼寧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存在問題分析
遼寧省的文化旅游近年來發展迅速,在文化資源、經濟實力和市場方面都有一定的優勢。但從發展現狀看,遼寧在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方面還存在著些問題。
1.特色不鮮明。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深度不夠,景區景點檔次品位不高、內涵不深、精品不多,難以給游客留下深刻印象;文化與旅游產業脫節,獨具特色的文化底蘊挖掘整理不夠,缺乏具有獨一無二特性的文化旅游主導產品,對廣大游客缺乏吸引力,無法憑借獨特價值在市場競爭中占據應有份額。
2.缺乏資金投入。文化建設投入不足,文化設施短缺、條件簡陋,社會各類藝術團體發展缺乏資金支持,走向市場步履維艱:文物、古建筑修繕保護管理經費嚴重不足,文物古跡損壞嚴重,文化特質未能充分挖掘、整理,面臨文化旅游資源保護不力、利用率低等困境。
3.欠缺整合式宣傳、營銷。缺乏全面介紹文化旅游資源的宣傳體系,旅游目的地形象不夠鮮明,在全國旅游市場的認知度與旅游發達地區相比差距較大。
4.缺少專業人才。高水平的專業導游人員和對高水平的專業管理策劃人才緊缺,致使許多游客遠道而來,卻不能滿意而歸。
5.相關政策尚需完善。相關管理部門對文化旅游產業政策宣傳力度不夠,致使社會資本投資文化旅游產業的積極性不高;同時,相關政策不配套,文化旅游產業亟需相關政策的出臺。
三、遼寧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對策
1.突出特色,注重挖掘文化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凝煉遼寧文化旅游產業中的特色產品,根據地域文化特點對旅游文化資源進行開發。以“滿清文化發祥地”為特色,增強吸引力,擴大影響力。提煉遼寧文化旅游主題,并將文化主題物化,如大連的足球文化、本溪的遼硯文化等,實現資源文化內涵向產品文化外顯的轉化。
2.保護與開發并行,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經濟發展要強調政治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步發展。政治效益是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內容,經濟效益是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物質基礎,社會效益是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價值所在。要依托文化旅游產業,實現旅游扶貧、擴大旅游就業、豐富旅游市場、增加旅游收入,發揮應有的經濟效益:要依托文化旅游媒介,傳承和發揚優良的傳統文化,發揮應有的社會效益。同時應注意保持景點的人文內涵,避免人文景觀被過度商業化。利用歌舞、戲劇等不斷變化出新的形式展現傳統文化的魅力,提高游客的“回頭率”。從軍事、政治、文化、藝術、民俗、物產等多個方位開發旅游文化資源,著重體現與當地的獨特人文景觀。
3.政府發揮主體作用,搭建服務平臺。通過搭建國際平臺,促進遼寧的文化旅游產品與國際的交流與合作,擴大國內外的影響力;搭建信息發布平臺,通過設立文化旅游產業網站、智慧城市等手段,建立文化旅游產業投資項目和產品數據庫;搭建政策平臺,強化宏觀控制、政策導向、資金投入等方面的指導,為文化旅游企業的發展提供直通車,助力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
4.提高從業人員素質,重視人才培養。要深挖內部潛力,加大對現有從業人員教育培訓『的投入,尤其重視文化管理、旅游管理、市場營銷和文化創意等復合型人才和能歌善舞、掌握多種語言的導游人才的培養,使遼寧文化旅游發展具有強大的智力支撐和不竭的人力資源。
5.加快立法建設,規范文化旅游市場。加快文化旅游的法制建設,完善文化旅游市場綜合治理機制,建立健全文化旅游執法隊伍,加大執法力度。強化文化旅游質監機構的職能,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切實維護旅游者和旅游企業的合法權益。
四、結語
根據遼寧省文化旅游資源的基本特點、發育水平以及國內外文化旅游的發展趨勢,依靠遼寧省具有突出優勢的旅游資源,培育和開發特色鮮明、主題突出的獨特文化旅游資源,積極培育文化龍頭企業,注重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和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盡快把遼寧文化旅游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著力塑造遼寧省文化底蘊豐富、文化品位高的文化旅游大省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