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彎彎
摘要:本文基于雁陣模型論述大國雁陣模型是否可應用于研究我國國內的資本密集型產業的轉移。研究發現,大國雁陣模型在資本密集型產業的應用較少,可做進一步探索。
關鍵詞:大國雁陣 資本密集型 產業轉移
雁陣模型最初由赤松要提出,后經小島清、大來等完善,從動態比較優勢角度刻畫了后進國家通過承接先進國家的邊際產業,再利用比較優勢的動態變化,將產品反出口到先進國家的過程。雁陣模型的實質是處于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具有不一樣的先天優勢的區域之間進行的產業轉移,因為比較優勢的相對變化形成的倒V字形的雁行路徑(張紅,2011)。
赤松將雁陣模型應用于日本與發達國家間的產業轉移,小島等發現可將雁陣模型應用于東亞經濟的發展模式,例如,雁陣模型可用于解釋紡織品行業在“亞洲四小龍”之間的轉移。大國雁陣模型是對雁陣模型的進一步擴展,將產業轉移的范圍限定為在一國區域之間,但主體是大國,而不是小國。大國經濟與小國經濟在比較優勢的變化上有不一樣的特點。因為地域的限制,小國經濟具有創新同質性,產業聚集的輻射產生的影響較大,所以如果比較優勢發生改變,小國經濟將作為
個整體發生質的改變,而非按區域進行循序漸進的升級;而大國區域之間具有不同的經濟發展速度和產業結構,要素稟賦差異較大,創新具有異質性,因此大國內部就可以完成產業的轉移和升級。雁陣模型的應用不再局限于個體之間的轉移,也可以是個體內部的轉移。大國雁陣模型的實質是打破現有的產業布局,調整產業結構,使之與資源分布更相配,中間雁與尾雁按照領頭雁的模式進行運作,對資源進行合理利用,為“追趕式”發展。
從整體而言,我國國土面積大,人口數量多,經濟總量大,為一個大國;從局部而言,我國各區域呈現一些與小國相似的特征,某些省的面積、人口和經濟與一些小國相當。因此,我國具備大國雁陣模型的基本條件。紀玉俊和張鵬(2014)通過研究我國中西部制造業的發展趨勢,從制造業集聚和擴散角度提出了大國雁陣模式的兩點假設:假設一,制造業集聚在總體上會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假設二,比較優勢的差異影響制造業的聚攏與分散,從而進一步影響我國東部、中部、西部的產業發展。
根據大國雁陣模型,我國東部為雁陣的“領頭雁”,中部為“中間雁”,西部為“尾雁”(侯燕飛,2011)。雁陣式的產業轉移一般按照“雁頭—雁身—雁尾”這樣的順序進行轉移。因為土地、人力價格的上升,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東部逐漸失去競爭力而難以存活,成為東部的邊際產業,所以東部作為“領頭雁”先將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比較優勢較大的中西部。勞動密集型產業屬于漂流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作為配套和服務型產業,會隨著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漂流而轉移。資本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具有相互促進的作用,資本密集型產業可以為勞動密集型產業提供生產機器,提高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生產效率,減少人力資本,同時勞動密集型產業可以為資本密集型產業提供資金,維持資本密集型產業的運作,推動資本密集型產業的發展。
但是客觀上要求,發揮兩者的相互促進作用需要兩者發展同步并且地理位置致。所以,在東部將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至中西部時,資本密集型產業也會隨之轉移,東部將有更大的空間進行產業升級(周勇,2007)。中西部地區承接東部的邊際產業,有利于學習東部先進的技術,發揮潛在的人力、土地等資源優勢。但是大國雁陣模型“追趕式”發展阻礙了中西部地區的創新活動。東部對中西部進行垂直投資,依據的主要是中西部地區的靜態優勢,可能會導致中西部地區的發展長期依賴東部,難以實現自主創新。但另一方面,中西部通過接收東部先進的管理技術及生產技術,可以實現技術的提高,大大加快產業提升的速度。
雁陣模型主要用以解釋發展中國家后期出現的工業能力以及因為這些能力出現引發的資本密集型產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結構變化。以往雁陣模型多用于分析勞動密集型產業,對大國雁陣模型在資本密集型產業的應用仍然留有很大一塊空白。所以用大國雁陣模型分析我國資本密集型產業的轉移是對雁陣模型的進一步拓展,有利于雁陣模型理論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