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國慶


摘要:本文通過2000-2015年的相關數據分析了中韓電子信息產品產業內貿易的發展情況,整體可以看出上兩國電子信息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較高。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各國之間的矛盾和爭端也越來越多,中韓兩國更應該積極突破阻礙,尋求合作,實現共贏。
關鍵詞:中韓 電子信息產品 產業內貿易 建議
一、引言
中韓兩國地理位置相近,文化傳統相似,往來歷史悠久,自建交以來,兩國的雙邊貿易發展迅速,重要貿易伙伴的地位也日益凸顯。而在電子信息產品方面,據統計,2015年兩國電子信息產品的進出口總額達到了1317億美元,占當年兩國總進出口總額的47.7%。但隨著發展的同時,兩國的貿易逆差等問題也逐漸凸現。此外,韓國國內公開討論TPP以及一些支持韓國加入TPP的聲音,都可能會對中韓兩國貿易產生貿易轉移的效應。因此,如何實現中韓兩國貿易更進一步的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中韓電子信息產品產業內貿易現狀分析
(一)中韓電子信息產品雙邊貿易狀況分析
由圖2-1我們可以看到,一方面,中韓電子信息產品雙邊貿易在考察時間內,除去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其他年份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態勢;但同時,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發現,代表中國對韓國電子信息產品進口部分的面積擴大的速度是遠大于代表中國對韓國出口部分的面積,說明出口和進口的對總體貿易的貢獻相差是很大的。
(二)中韓電子信息產品產業內貿易發展狀況分析
1.G-L指數分析法
Grubel和Lloyd(1975)認為,產業內貿易的值就是產業貿易額度的總量剪掉了產業內的進口和出口的差額所剩下的那部分,并根據這個提出了產業內貿易的計算方法:G-L指數分析法,具體如下:
2.中韓電子信息產品產業內貿易指數分析
由圖2-3我們可以發現,從整體上看,在考察時間內中韓電子信息產品產業內貿易指數呈現一定程度的波動,但都保持在0.5以上,也就是說產業內貿易水平比較
。2008年,中韓電子產品產業內貿易指數達到最大值0.72,但之后受金融危機的影響,產業內貿易指數發生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之后又趨于穩定。
三、結論和建議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在考察期內,總體上中韓兩國電子信息產品產業內貿易發展態勢良好。但在貿易摩擦的不斷增多的背景下,筆者分別對我國政府及相關企業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議,希望能為促進穩定持續的發展起到作用:
(一)政府層向
首先,政府要不斷完善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和法律法規建設,努力為我國電子信息產品企業創造良好的生產制造環境和有效的法律制度保障。一方面,完善的基礎設施不僅能吸引更多本國的資本投入到電子信息產品的生產制造中,還能吸引大量海外企業的外商直接投資;另一方面,只有在一個擁有明確完善的法治社會中,企業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電子信息產品的生產,使企業產權得到應有的保障。
其次,政府要制定出臺相關的優惠政策,為我國電子信息產品的生產注入新活力。一方面,要為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提供便利,降低其生產成本,擴大出口渠道等。另一方面,我國政府要加大對技術研發的投入,設立用于科研的專項資金,鼓勵科研人才培養和企業科研投入的比重。
最后,隨著全球化水平的不斷深入,各國往來越來越密切的同時,貿易摩擦問題日益突出,所以我國政府要制定一套切實可行的貿易摩擦爭端解決機制,為我國電子信息產品企業深入國際市場、開展國際貿易、參與國際競爭提供方便。
(二)企業層面
首先,我國電子信息產品企業要充分利用我國政府所提供的便利,大力發展我國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一方面,我國企業要在完備的基礎設施之下積極投入電子信息產品的生產,有效使用外商直接投資帶來的利處;另一方面,我國企業還要懂法、學法,以便日后能更好地用法,切實維護自身利益。
其次,在我國的優惠政策之前,企業要增加科研研發的投入比重,加強企業研發的強度,積極培養企業優秀研發人才,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實現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轉變。此外,企業要發展差異化戰略,注重品牌建設,提升企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最后,面對不斷出現,層出不窮的國際貿易爭端和摩擦,企業要合理利用我國政府的貿易摩擦爭端解決機制和WTO規則,加強國際交流,切實維護自身的利益,促進問題的有效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