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燕
摘要:喀什地區,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邊塞和現代西部旅游名都,也是我國新疆南疆地區唯一的國家經濟開發區。這里極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資源是其最大的文化產業發展資源。鑒于喀什特殊的區情限制,決定了該地文化產業發展首先要注重社會效益,其次才是經濟效益。由此筆者認為,喀什文化產業發展要以小步伐、慢慢走、穩穩上的形式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關鍵詞:喀什特色文化產業 未來走向 比較分析
2010年5月,我國文化部研究制定了《關于貫徹落實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精神實施方案》以后,開始從政策、資金、設備三方面著力支援新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繁榮。結合文化產業產值由2005年的6.59億元上升到2010年的17.88億元的發展態勢來看,筆者認為在喀什依托現有文化資源進行文化產業的發展、鞏固祖國民族團結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為了找出可借鑒的特色文化產業運作模式,并促使各族民眾都加入這一產業發展上來,首先要對文化資源現狀進行實事求是地梳理。在充分依據不同文化資源發展產業的同時,進一步增強各民族文化認同,為社會長治久安增蓄正能量。
一、喀什地區主要文化資源梳理
1.刀郎文化
“刀郎”,是古代居住在環葉爾羌河流域周圍的、并圍繞著塔里木盆地生活的人們自稱,他們好客善良、勤勞樸實。時至今日,在巴楚、麥蓋提一代的各族群眾,都自稱為刀郎人。刀郎人在生活條件艱苦的荒漠曠野、原始胡楊中從事狩獵、游牧、捕魚等活動,也間或組織些農耕生產,與高溫、干旱、少雨的大自然作著頑強對抗。這樣近乎閉塞的環境,促使刀郎人形成了自己的社會民風及心理特征。到清朝初年,這支民眾的歌舞形式已與其他南疆少數民族以及連帶的歌舞迥然有別。亮點就是刀郎歌舞形式——刀郎麥西來普,這包括舞蹈和音樂,單獨稱呼和統稱都是叫麥西來普。因為節奏韻律十分歡快,類似迪斯科舞曲,演奏時間不長,十分適用于現代婚慶典儀場合,所以很受民眾歡迎,這為類似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很多商機。
2.帕米爾高原文化
“帕米爾”是塔吉克語“世界屋脊”之意。帕米爾高原文化主要是指主要塔什庫爾干縣的塔吉克人日常生活生產發展所形成的文化形式。塔吉克族能歌善舞,音樂有彈唱曲、歌舞曲、叼羊曲、哀悼益、情歌和宗教歌曲等;舞蹈大都為雙人舞,以模擬雄鷹翱翔為特色既游客最喜歡看的鷹舞,其舞蹈服上滿是酷似飛鷹羽毛的條絮點綴,加上鷹翅骨做的鷹笛伴樂,給觀賞者的感覺就好像自己也融化在藍天里和鷹在翱翔。記得老電影《冰山上的來客》嗎,故事依據的就是塔吉克民族愛國抗敵的真實情節。那一曲優美的《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唱紅一代代中華兒女。這些文化資源都為其相關的文化產業發展打下伏筆。
3.300年反分裂斗爭的革命精神
喀什反分裂斗爭歷史已近300年,喀什各族兒女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和殘暴的分裂分子展開了激烈的斗爭。最終,在這里形成了跟內地文化發展形式截然不同的,緊跟中央、敢于擔當的反分裂斗爭精神。這些內容都體現在維護新疆穩定反對民族分裂的政策上來。新中國成立不久,毛主席就做出《新疆要做好經濟工作和增強民族團結》的指示。八十年代初期,國家的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總書記赴新疆調研時強調新疆一定要穩定,否則切事情都辦不成。九十年代初期,在黨的第三代領導人江澤民總書記重力舉措下,下發《關于進一步做好宗教工作若干問題的通知》。這是在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為牢牢掌握意識形態領域陣地、反對民族分裂的思想理論引領。2001年,我黨的第四代領導人胡錦濤總書記在新疆考察時提出《加強各民族大團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攜手前進》,強調社會穩定是新疆發展的前提和保障。當前,中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針對等暴力恐怖案件接連發生的現狀,習近平總書記及中央領導同志高度重視,下發11號文件并要求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要經得起考驗,做到政治上堅強,敢于擔當、勇于負責,帶頭發聲講話、亮明觀點,毫不松懈地同分裂勢力作堅決斗爭。
二、對同質地區成功案例的比較學習
1.多元文化融合的云廣民俗旅游產業案例
以《印象劉三姐》為例,由張藝謀、梅帥元、王潮歌、樊躍等著名藝術家策劃、創作、執導的《印象。劉三姐》是中國首部大型山水實景演出作品。它以方圓兩公里的漓江水域和十二座背景山峰為表演舞臺,將劉三姐經典山歌、廣西少數民族風情、漓江漁火等元素創新組合,巧借春夏秋冬的自然景觀,配以變幻莫測的現代高端科技燈光,創造出天人合一的原生態藝術境界。它突破了傳統的“三面墻加一個空地”的舞臺模式,展示世界名勝漓江及其兩岸奇峰在春、夏、秋、冬不同季節和晴、陰、雨、霧等自然氣候環境下的神韻,視覺沖擊力十分強烈。演員們共有600多名,大部分是當地的多民族群眾,展示了多民族和諧之美。
與喀什比較的啟發:這個全球首部山水實景“巨著”成功的使得游客在桂林停留時間延長0.34天,使旅游收入6年增值22億元。這給“刀郎文化”產業發展提供許多啟發,可以將當地農村富余勞動力實現就近擇業,既滿足民族同志十分戀家不愿外出務工的意愿,也能夠依據喀什民族特色飲食將相應餐飲、音像制品等產業鏈慢慢做起來。
2.革命精神再現的延安紅色產業案例
以延安紅色精神文化為載體,所發展的紅色旅游業在當今十分紅火。這可以對應在喀什已經存在了三百年的反分裂斗爭精神,如果依托這反分裂斗爭精神開展反分裂斗爭革命精神的紅色旅游,想必在新疆乃至于整個中國來講都是十分新鮮而又必須進行的紅色教育旅行。就像延安這塊紅色土地不僅是中國革命走向輝煌的紅色地標還是“紅色旅游”旗幟。據悉,延安現在已經成為中國人尋訪紅色足跡的首選地。
與喀什比較的啟發:同樣的運作方式反映在喀什地區的反分裂斗爭精神宣傳中去也較恰當,這里大量的歷史文獻都可以作為陳列室寶貴的文化產品內容,大量留存的當年實際物質,都可以作為反分裂斗爭的有力證據。并且許多參加反分裂斗爭的英雄們都可以現身講法,為曾經保衛喀什熱土的英雄兒女們進行來自心靈上的緬懷。新疆石河子市反映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艱苦戍邊歷史的展博館,每天參觀的人們都絡繹不絕。應該說紅色教育的文化產業如果做強,那么身后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能雙豐收。
3.雪域高原采風的藏區民俗體驗產業
在西藏或者是在云南和西藏接壤的前藏地區,已經發展出了許許多多的藏區風情文化產業,其注重依托豐富的人文與自然資源,建設文化名鎮、名街、名村,打造文化旅游集聚區和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并且在靠近云南的藏區文化中,十分注重發展演藝娛樂業,通常利用高新數字技術、全息成像技術,研發創作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內涵的影視劇目、實景演出以及參與性、互動性較強的體驗情景劇目,打造世界級攝影基地。此外還高薪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在保護和傳承傳統手工藝技藝基礎上,逐步壯大民族工藝品產業。
與喀什比較的啟發:這些可被帕米爾高原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借鑒。塔縣現在僅僅在夏季展開強勢旅游攻略,但實際上帕米爾高原的風情在冬季、春季、秋季都別有一番風情。筆者多次到該地實地考察,發現在縣城周邊就存有很多可以開發成為旅游項目的風景。并且該縣對于農家樂的規劃尚不成熟,很多身邊的“驢友”很想體驗充滿野味的帕米爾高原風情游,都沒有適當的基礎設施給于其提供條件。
在這一態勢下,喀什地區要實事求是地剖析文化產業發展現狀,依托國家民生工程的春風,積極對比學習同質地區成功案例,發掘小微文化企業進行蓬勃發展,針對類似麥蓋提縣“刀郎文化”產業已經初具規模和人才隊伍的情況,可以摸索著以政府給力、中央資金到位等一系列的舉措,使其走向中型文化產業發展的道路,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