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靜
摘要:《國務院關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標志著延續了近20年的養老金“雙軌制”終結,對于全面深化改革具有深遠的意義。但是,受制于歷史與現實的局限性,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還存在問題與不足,亟需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本文根據目前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解決措施。
關鍵詞:機關事業單位 養老保險 措施
引言
目前我國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工作步伐依舊比較緩慢,暫時達不到企業養老保險工作的高度。主要是由于兩種不同的養老保險制度的存在,阻礙了勞動者在不同單位之間的正常流動。因此,解決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之間兩種養老保險制度的相互連接關系,提升勞動者流通途徑,完善養老金待遇調整機制是當前全國普遍關注的課題。
一、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存在的問題
(一)沒有明確養老金的資金來源渠道
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一個最大問題就是沒有明確規定“老人”養老金和“中人”過渡性養老金的來源渠道,而是采取統籌賬戶一并支出“老人”養老金和“中人”過渡性養老金的方式來解決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形成的歷史債務與轉制成本,因而出現了規模日益增大的養老基金缺口與個人賬戶“空賬”問題,《決定》出臺提出了“老人老辦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過渡”的總原則,但是也沒有明確規定“老人”養老金、“中人”過渡性養老金與視同繳費年限的養老金待遇的資金來源渠道。“老人”養老金、“中人”過渡性養老金與視同繳費年限的養老金待遇是單位退休金制度下機關事業單位承諾的歷史債務,是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產生的轉制成本,不應該歸屬于改革后的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更不應該納入社會統籌賬戶
并支出,否則將重蹈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改革的覆轍。
(二)沒有在養老金待遇調整機制構建方面取得突破
自2005年開始,城鎮企業退休職工養老金出現了“十一連漲”,主要原因是“老人”和“中人”的養老金缺乏正常的待遇調整機制。按照15年繳費年限的規定,從2012年開始才會出現理論上的第一批退休“新人”,此前的退休職工主要是“老人”和“中人”,“新人”有正常的養老金待遇調整機制(隨在崗職工平均工資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工資的平均值進行調整),而“老人”和“中人”的養老金缺乏正常的待遇調整機制,所以養老金“十一連漲”是在在職職工工資增長與物價水平上漲的背景下而采取的無奈之舉。《決定》規定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待遇與企業退休人員以及城鄉老年居民基本養老待遇調整統籌考慮,這表明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在“老人”和“中人”養老金待遇調整機制方面與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是
樣的,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突破。
(三)未能與事業單位分類改革配合實施
201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將事業單位劃分為三個類別,特別是逐步將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事業單位轉為企業。由此決定了現在的事業單位在養老保險制度的歸屬上存在明顯的差異,特別是在年金制度的管理方面:劃歸行政機構或轉為行政機構的事業單位與從事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應該參加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并為其建立職業年金計劃;轉為企業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則應該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并為其建立企業年金計劃。此外,對于轉為企業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在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時產生的轉制成本問題也應該區別于前兩類人員。《決定》規定將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一并實施,沒有與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工作配套實施。
二、建立和完善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的措施
(一)盡快制定實施養老保險專項法律及配套法規
從我國當前實際來看,專項法律及配套法規建設大大滯后于實踐,已經影響了我國養老保險的健康發展。雖然,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國務院和有關部門發布了暫行規定、試行條例等來指導工作,但是對于建立養老保險制度來說,僅僅這些規定是遠遠不夠的,還有許多問題沒有根本解決。因此,面對當前不能全面立法的情況下,現今的專項法律及配套法規雖然可以說是不完善的法律,但至少應當規范養老保險的參保范圍、統籌層次、政策體系等問題。只有通過完善專項法律及配套法規才能使整個養老保險工作有法可依,規范全國各地的養老保險政策,使整個養老保險工作步入法制化軌道,并進一步擴大改革范圍,全面實施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近來,全國各地要求加快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工作的呼聲越來越高,要求盡快全面實施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目前,全面實施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的時機和條件已經成熟,一是各地不同程度地開展了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試點,奠定了良好的實踐基礎;二是機關事業單位人事、體制改革客觀要求機關事業養老保險相應跟上;三是企業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教訓。
(二)規范退休年齡政策
我國現行退休政策是改革開放前制定的,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預期壽命延長,現行退休政策顯然不符合現實國情。特別是我國正處于“人口紅利”轉換期,屆時勞動力短缺將嚴重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應從戰略高度進一步規范退休年齡政策:一是從待遇機制上嚴格規范特殊工種提前退休政策,將提前退休與養老金發放年齡脫鉤,對提前退休人員采取企業內部退養方式解決;二是與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進程一致,適時調整和統一男女性退休年齡;三是在時機成熟時,逐步提高法定退休年齡。
(三)盡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
《決定》的頒布標志著我國已經建立覆蓋全體國民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并且為實現轉移就業勞動者在三類不同的養老保險制度中跨統籌區域和跨制度轉移接續養老保險關系,設計了基本致的養老保險關系轉續辦法。但是,現行養老保險關系轉續辦法存在明顯的政策缺陷:一方面以“核算參保職工繳費積累規模”為政策出發點,違背了社會保險原則,間接導致養老金既得受益權損失;另一方面,“按各年度實際繳費工資總和的12%轉移養老保險資金”,直接導致養老保險繳費損失。因此,為徹底解決養老保險關系轉續問題,也為了進步解決養老保險待遇地區公平性問題,必須盡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
(四)實現個人賬戶養老基金投資運營
在基金積累制養老金制度下,參保者繳費形成的養老基金積累將會在長達30年左右的積累期內面臨巨大的貶值風險。按照現行社保基金管理規定,目前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只能購買國債和銀行存款,不得從事任何形式的經營活動。這種管理規定顯然不符合個人賬戶養老保險基金的積累制屬性。因此,應盡快出臺個人賬戶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構建科學、合理、安全、高效的個人賬戶養老基金治理結構,實現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建議以省為單位,由省級社保經辦機構作為受托人和賬戶管理人,然后通過公開招標方式從金融市場遴選合格的基金托管人和投資管理人,對個人賬戶養老基金進行投資運營;各級社保行政主管部門作為監管者,按照擬定規則、依規監管的原則,對各相關管理主體和基金運行情況進行監管。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與發展不僅關系到中國三千多萬事業單位職工養老保障權利的實現問題,當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進程滯后于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和發展的瓶頸,我們必須持之以恒的加以關注、推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