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娟
摘要:僵尸企業“僵而不死”,依賴于地方政府的財政補貼,以及金融系統的“輸血”。2016年國資委明確表態,要求各地積極處置僵尸企業。本文多方面探討僵尸企業的問題,厘清銀行、政府與僵尸企業之間的關系,介紹了僵尸企業的識別標準、成因以及造成的經濟危害?;谝延醒芯课墨I研究及目前國內實證研究的空缺,本文提出從信貸視角實證研究僵尸企業的資源錯配效應,對于企業生產率和社會整體經濟績效的有效提高具有政策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僵尸企業 識別標準 經濟危害 資源錯配
引言
2008-201 5年期間我國產能過剩、入不敷出的大型虧損企業的數目迅速增長,然而實際依法破產清算的企業數目增長速度卻遠低于大型巨虧企業的增長速度。2014年12月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較2014年初增加2506億元,不良貸款率較年初上升0.25個百分點,由此可見銀行業金融機構信用風險正持續上升,僵尸企業問題日益嚴重,不容忽視。2016年1月,國資委明確表態,要求各地積極處置所謂的“僵尸企業”,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指出要分類解決“僵尸企業”問題:對不符合能耗、環保、質量、安全等標準和長期虧損的產能過剩行業企業實行關停并轉或重組:對持續虧損3年以上且不符合結構調整方向的企業采取資產重組、產權轉讓、關閉破產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處置“僵尸企業”,到2017年末實現經營性虧損企業虧損額顯著下降?!叭ギa能”是2015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2016年五大結構性改革任務之首,而清理處置僵尸企業被看做是“去產能”的“牛鼻子”,僵尸企業已逐漸成為近期的熱點話題。
一、僵尸企業的理論概念及在實證研究中的識別方法
(一)理論概念
“僵尸企業”(zombie company,zombie firm)詞最早出現于對20世紀90年代早期日本資產價格崩盤后漫長經濟衰退的研究中,意指接受信貸補貼的企業或沒有利潤的借貸企業。Kane在解析日本上世紀80-90年代的經濟金融危機時提出“僵尸企業”的概念。但是,很長一段時間內,學術界對僵尸企業并沒有統一的定義和識別標準。經濟學家彼得??埔琳J為僵尸企業是指那些沒有辦法繼續經營、應該破產但又沒有實施破產的企業,這些企業以吸食銀行貸款和政府補助為生。
在中國社會實踐中,尚未有僵尸企業的明確識別標準和處置辦法。2015年相關部委在摸底各省狀況時提出僵尸企業的識別標準包括:持續虧損、資產負債率高;半年以上未繳納增值稅;暫停用電量;不符合產業調整方向等。2016年2月,工信部將“僵尸企業”明確定義為“已停產、半停產、連年虧損、資不抵債,主要靠政府補貼和銀行續貸維持經營的企業。國務院的具體表述是“不符合國家能耗、環保、質量、安全等標準,持續虧損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結構調整方向的企業”。滿足這些條件的企業就可以被認為是僵尸企業,國務院要求對這些企業實行關停并轉或剝離重組。
(二)實證研究中的識別方法
早期對僵尸企業的識別方法比較粗糙,主要是通過相關研究發現了一些反?,F象,從這些反?,F象中進一步推斷僵尸企業的存在。例如,Sekine等(2003)研究發現,在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銀行貸款更多地流向了那些資產負債率已經很高的公司,特別是建筑業和房地產業公司。Peek和Rosengren(2005)對同一時期的日本企業進行了相關研究,也發現了類似的現象:1993至1999年,經營效益越差的日本企業,拿到的銀行貸款反而越多。
2008年Caballero,Hoshi和Kashyap提出一種新思路用于識別僵尸企業,即“CHK標準”。這識別方法主要分為兩步,第步,計算出最優利率,這個利率是所有企業在現有條件下可能享受到的最低利率。第二步,將最優利率與企業實際支付的利率進行對比,那些實際支付利率比最優利率還低的企業就有可能是僵尸企業。然而CHK標準存在兩點缺陷,首先,有可能存在一些融資成本比計算出的最低利率還要低的更好的企業。其次,銀行幫助這些僵尸企業的方式并不僅限于利率優惠?;诖?,Fukuda和Nakamura(2011)對CHK標準進行了兩點補充。通過引入“盈利標準”來為優秀企業平反,再者,通過引入“持續信貸標準”來捕獲漏網之魚。國內武漢科技大學董登新結合中國上市公司的實際狀況提出一種新的識別方法,將“每股凈資產連續3年跌破1元面值、扣除非經常損益后每股收益連續3年為負數的上市公司”定義為“僵尸企業”。在虧損的前提下如果一個高負債率的企業銀行貸款仍持續增加,那這個企業很可能是僵尸企業。在“CHK標準”和董登新提出的方法的基礎上,何帆和朱鶴提出五種識別僵尸企業的準則,分別是實際利潤法Ⅰ&Ⅱ,CHK方法Ⅰ&Ⅱ和過度借債法。同時,他們又將CHK方法Ⅰ&Ⅱ與實際利潤法Ⅰ&Ⅱ相結合,得到四種綜合性方法,其構造思路就是在這兩類方法中各選一例,然后同時作為判別標準。
二、銀行、政府與僵尸企業之間的關系
僵尸企業已經是連年虧損、資不抵債的高負債企業,但由于獲得銀行放貸或政府支持而免于倒閉,繼續生存。那么銀行和政府為什么要救這些僵尸企業呢?
關于企業的經營狀況、財務狀況,銀行有完善的企業征信記錄,銀行繼續給僵尸企業放貸,提供資金支持的原因主要有:一方面,銀行給企業的貸款是企業的負債,但同時也是銀行的資產。一旦企業的還款能力出了問題,對應的貸款就要被當成不良貸款,所以銀行為了避免出現不良貸款,就會在企業剛遇到困難的時候為其提供一筆資金。另
方面,銀行與客戶之間的關聯度比較高。
種是企業之間的商業信用關聯,另外種是企業之間存在聯?;ケ5那闆r,那么為避免某一客戶倒閉導致客戶之間出現連鎖反應,以及當企業在向銀行申請貸款時,會互相提供擔保,此種情況下如果企業遇到困難,銀行就會及時提供幫助。
地方政府不希望僵尸企業死去的原因,主要考慮如下。第,僵尸企業盡管不產生效益,但仍可以為地方政府帶來稅收和GDP;第二,僵尸企業能促進地方就業;第三,保持地方虛假繁榮,既有面子也有里子。例如當地上市公司數量指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地方政府開展“招商引資”等活動的經濟名片。所以,地方政府一方面不惜以財政補貼方式推動企業上市,另一方面對瀕臨退市的虧損上市公司通過財政補貼使其起死回生,因此造就了A股比比皆是的“不死鳥”公司。更為關鍵的是,地方政府具備一種“軟約束”能力,不僅有讓僵尸企業“僵而不死”的內在動力,更有讓僵尸企業繼續生存的能力。
三、僵尸企業的成因、經濟危害及處置方法
(一)成因
從國外實踐來看,僵尸企業產生的直接原因大多是銀行為緩解不良債權問題或迫于政府壓力向本應破產的困難企業持續追加貸款,導致企業“僵而不死”。而內外部經濟環境變化及政府不恰當的扶持造成市場失靈是導致僵尸企業出現的根本原因。
根據中國的國情和實踐,“僵尸企業”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我國市場機制不完善、政府過度保護、產業政策選擇性過強,使得市場無法快速出清。首先,選擇性產業政策和地方保護是“僵尸企業”的制度性成因。其次,資本市場發育滯后為上市“僵尸企業”維持生存提供了條件。最后,一些體制機制障礙制約“僵尸企業”按市場規律退出,人員和資金問題是“僵尸企業”退出的最大阻力。
(二)經濟危害
行業中僵尸企業占用大量信貸資源、人力資源及社會資源,侵蝕有限的市場空問,間接地影響了正常盈利企業,對各項經濟指標均造成了
定的影響。首先,僵尸企業需要銀行和政府財政不斷輸血,占用大量土地、資金、原材料、勞動力等社會資源,從而扭曲了生產要素配置,使得社會資源整體利用效率降低:其次,僵尸企業破壞了市場優勝劣汰的機制和公平競爭的環境,搶占了其他健康企業的資源與機會,缺失主動創新、提高效率的動力,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最后,僵尸企業不具備償貸能力,造成銀行不良貸款迅速增加,很有可能導致系統性金融風險。
僵尸企業的典型特征是“效率低下,已有大量文獻對僵尸企業的經濟危害進行的研究,Caballero等(2008)對1990-2000年日本22個行業數據的研究發現僵尸企業占比與行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之間呈顯著地負相關關系,僵尸企業占比越高的行業,生產率就越低,產能過剩也越嚴重。已經研究表明,僵尸企業占比較多的行業,產能過?,F象也就更加嚴重。僵尸企業比正常企業更愿意增加員工數量,個別僵尸企業甚至還不斷增加投資,而且投資效率普遍較低(Imai,2014),這會導致產能過剩進一步加劇。
(三)救與不救
現階段國內學術對救與不救僵尸企業,政府是否該對僵尸企業進行補貼,銀行是否該對僵尸企業進行貸款存在很大爭議。和靜鈞(2009)從宗教的角度論述了僵尸企業的存在與否問題,并認為應該善待落后的僵尸企業。韓哲(2014)則從僵尸企業的成本角度,認為其成本既是進入無底洞信貸資源的沉沒成本,同樣也包括其不能發揮最大效用的機會成本。莫開偉(2014)從優化經濟結構,銀行信貸以及社會保障層面提出應讓僵尸企業退出市場機制。林婷和王瑋思(2015)基于國內外僵尸企業發展現狀,構建企業、政府、銀行三方融資與還貸的子博弈模型,研究發現政府補貼政策一定程度上會影響銀行的決策,造成更多的企業選擇違約,因此政府應該硬化僵尸企業的預算約束,加快其破產重組。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以來,中央高度重視僵尸企業處置問題;不僅提出了處置僵尸企業的路徑與目標,而且明確了處置僵尸企業的基本原則。資產重組、產權轉讓、關閉破產是清理處置僵尸企業的主要路徑,“重組救活為主、破產退出為輔”是處置僵尸企業的基本原則,中央大力推進僵尸企業處置工作的目標是到2017年末實現經營性虧損企業虧損額顯著下降。
四、文獻評述與研究展望
基于上述對僵尸企業的識別標準、成因、經濟危害以及如何處置等方面的綜述,發現僵尸企業的出現已嚴重影響到社會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其生死存亡問題關乎企業、銀行和政府等各方利益,引起各國的高度重視。現有的研究發現對于僵尸企業問題,大多數文獻僅從理論層面去概述,缺少相關的實證和經驗研究。學術界對于僵尸企業的識別標準并沒有統一,有待進一步的改進。各國的經濟發展國情和企業特質存在定的差異,所以對僵尸企業的“救與不救”,各國的處置經驗也只能作為參考,并不能一味的效仿。鑒于國內有關僵尸企業的實證研究的空缺,本文提出以下一點未來值得實證考察的方面:從資源配置視角研究企業生產率是近年來的一個熱點領域,未來從信貸視角實證研究僵尸企業的資源錯配效應,對于企業生產率和社會整體經濟績效的有效提高,以及為我國有效完成“去產能”這一結構性改革任務之首,都具有政策性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