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輝 夏帆

摘要:從個人體驗占主導的語境下產生的街頭文化發展到今天,儼然成為了主流文化之一,街頭服裝的價值不在于其功能性,甚至無關乎美感,更重要地是它透過圖形圖案以及裝飾所傳遞的信息、主張和情感。而裝飾語言成為了表達街頭態度傳達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分析街頭服裝產生的背景后,通過大量圖片分析和文獻研究,從印花、破壞性設計和綴飾這三方面闡述裝飾是如何體現街頭精神的。
關鍵詞:街頭文化 服裝裝飾語言
一、街頭文化服裝概述
街頭文化開始于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歐美。工薪階層生活水平伴隨著社會經濟的增長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整個社會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很多孩子迫于家長們快節奏工作的日夜奔波而無暇被周全照顧:雖然物質上并不匱乏,卻缺少家庭的溫暖,在情感上飽受波折和惶恐,他們常借著些暴力行為、幫派斗爭及其他破壞行為來發泄情緒過著玩世不恭的放蕩生活。于是,一種新的、前衛的生活方式開始在這群“不良少年”中蔓延開來。隨著嘻哈音樂的流行以及滑板活動的融入,街頭文化逐漸形成。
恰是五、六十年代的這種潮流風格,給予新世紀的設計師以極大的啟發和遐想,解開了人們心中對著裝的束縛,創造出很多別出心裁的設計,適應了新時代群眾在著裝上年輕化、舒適化、個性化的審美需求。90年代后期,街頭文化隨著哈日哈韓的潮流傳播,進入中國年輕人的視野,掀起嘻哈熱潮。到21世紀初,中國的各大城市已經隨處可見街頭文化的潮流,對于新時代的熱愛潮流的型人來說,街頭文化已經成為炫酷、時尚的象征,他們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就是街頭感十足的服飾著裝。
伴隨著涂鴉、滑板、朋克等亞文化的熏陶,街頭服飾在其幽默、大膽、充滿創意的外表下,信仰的是忠于自我的“真實”理念,這種“真實”是一種帶有理想主義情懷的,包括自由、自然、原創、獨特、誠實等的真實。
二、街頭服裝的裝飾語言分析
從50年代的“垮掉的一代”、60年代的“嬉皮士”、70年代的“朋克”、80年代的“雅皮士”、直到90年代的“X一族”的服飾上來看,裝飾手法主要通過三大類來表現這種“真實”:一是圖案文字的印染,二是服裝的破壞性設計,三是綴飾手法。
(一)圖案文字的印染。圖案文字以醒目的效果出現在服裝上是比較常見的。例如“反戰”的標志從上世紀60年代末起,在全球的商店里流行開來,這個標志成了嬉皮時尚的必備圖案,如圖1和圖2所示,“反戰”圖案經過加工處理印在了服裝醒目的位置,一目了然地表明了一種坦然、直接的對待生活以及事物的態度;圖3、圖4所示經典的骷髏頭圖案,其在服裝中的運用也是花樣百出,都給人一種夸張的視覺效果。
(二)破壞性設計。目前,常見的破壞性設計裝飾元素一般有未完成處理,例如卷邊、毛邊、縫份外露;破爛裝設計,包括布條、撕裂、切口、破洞和脫絲等;還有陳舊裝的設計,普遍以拼接、洗白、做舊、起球等方式表現。其破壞性元素的應用有兩方面表現:一方面是激進的,另一方面是溫和的。其中,激進的破壞性設計就是反社會主流,比如說自虐的殘破裝飾,就像維維安&韋斯特伍德早期反映朋克精神的服裝;溫和的破壞性裝飾則比較實用,更貼合現代人的需求,并不具有強烈的反叛性,僅僅是一種裝飾,是一種體現平民文化的設計,給人一種新奇的快樂感。破壞性服飾還給予消費者們發揮其想象力的空間,賦予其再創造的機會。年輕人作為破壞性服飾的主要消費群體,他們在創新和使用上能發揮極大的力量和作用,圖5所示利用撕破的毛邊設計表現一種隨性、消極的處世態度。當然,現代服裝設計中的破壞性設計對于服裝主體的自由度是有限的,并非可以信手拈來。
(三)綴飾手法。綴飾也是街頭服裝常見的裝飾手法之一,所謂綴飾,就是在服裝上加綴某些造型的設計。街頭服裝中常用到一些非服裝材料,例如,鏈條、皮帶、鉚釘等等不同材質的材料,設計師將這些材料錯亂或有序的按照一定的想法排列在服裝上,圖6所示在對衣服洗舊處理后,將銀色鉚釘緊密的分布在衣服的上半部分,強化了服裝的街頭味道。
三、總結
街頭文化作為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產物,其形成的街頭風格的服裝很好的體現了潮流、文化和大眾心理的發展與變遷。在當今社會,追求個性化、多樣化的服裝成為人們的重要需求,所以不同手法的設計往往能使服裝呈現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實質上這是對傳統的反思,與此同時,街頭服裝的設計也要體現人文關懷和環保色彩,滿足人們的內心需求。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作為設計師,只有深入生活、深入自然,真正的解現代人的生活理念、審美情趣,把握他們的精神本質,然后再對裝飾手法加以豐富創新并合理的用到服裝上,才能創造出優秀的作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