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慶艷

摘要:本文選擇從結構設計方面對傳統旗袍、改良旗袍和現代旗袍進行簡單的剖析研究,然后對三者的差異性進行比較,最后總結出傳統旗袍到現代旗袍結構的演變的規律和發展過程。
關鍵詞:旗袍 結構設計 款式演變
一、旗袍概述
旗袍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中國旗袍,作為東方女性形象的代表,被稱為絕佳之作,而非過分之言。西方人也從旗袍的形象上認識了中國人。旗袍是民國20年代之后最普遍的女子服裝,這也是改良旗袍發展的鼎盛時期。1929年,中華民國政府將旗袍作為國家禮服之一。2011年,國務院也公布旗袍手工制作工藝成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今日的旗袍,無論其款式、顏色還是其韻味,都是幾千年來中國歷代服裝精髓的積淀,是傳統文化的不斷延續和傳承。
文中選擇了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旗袍,改良旗袍,現代旗袍為研究對象,對旗袍的結構設計演變進行分析。
二、各時期的旗袍結構設計特點
1.傳統旗袍結構設計特點(清初至清末)
傳統旗袍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旗裝大多采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在袖口領口有大量盤滾裝飾。傳統旗袍造型具有中國歷史服裝鮮明的特色,不在凸顯女性的體型之美,而主要在于遮羞蔽體這個作用。傳統旗袍在構成上采用直線裁剪的方法,基本屬于一個平面結構。其主要特點是:在直線裁剪的基礎上,采用前后衣身、衣袖相連的整體服裝造型。腰部平直不收腰省,采用大襟右衽的結構,有的款式采用無領的形式。其構成方法一般是通過直接測量或者憑借經驗來繪制裁剪圖。
2.改良旗袍結構設計特點(30、40年代)
改良旗袍在傳統旗袍的款式上加以改良,結構上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變化:一是由原來的連袖結構變為現在的裝袖結構,袖窿的結構也在逐漸完善,袖子造型也由平面結構變為立體構成;二是腰身由傳統的平面形式變成了符合人體曲線的立體構成形式,采用了收省的設計原理,在衣片部位上加設了腰省和胸省,西方文化元素與中國傳統旗袍成功結合。該結構設計方法除一些比較合體的特點外,最大的特點在于其中心線和面料的經向沒有平行,而是偏離了約1.5cm。改良旗袍結構制圖時基本運用定寸法,個別部位運用比例法。
3.現代旗袍結構設計特點(80年代至今)
現代旗袍是合體的造型,讓旗袍緊緊包裹身體,凸顯女性的身體曲線,我們勢必要在衣片結構中收省。一般情況下,衣片上的省道或帶有省道作用的分割線越多,衣服的合體性就越好。現代旗袍結構設計中采用前后片分開設計制作。與改良旗袍不同之處在于旗袍前后中心線完全與經向平行;腰圍線、臀圍線也和緯向平行;前后肩斜度與人體的前后肩斜相適應;前后袖窿深線也不在同一高度了。
三、總結
傳統旗袍是上下相連,合為一體的結構。其各部位都采用平面構成形式,而不存在立體感。一般衣長要量至足面2-3cm,胸圍放松量12-16cm,袖口15-35cm。測量部位較少,也相對簡單。改良旗袍受西方文化的入侵,在傳統旗袍的采用了胸省和腰省使得旗袍更加合體。腰部收緊、凸顯胸部曲線是改良旗袍相對傳統旗袍結構最大的改變之處。此外改良旗袍的前、后片不再是連體,同時也出現了肩縫和裝袖結構構造,使得肩部和腋下也更加合體美觀了。改良旗袍的衣長受款式的影響,一般旗袍的衣長量到膝蓋以下5cm,胸圍部位的松量一般在10cm左右,腰圍部位的松量設置在5-14cm范圍內,臀圍部位的松量一般是6-14cm,袖長以及袖口的尺寸根據款式而定。現代旗袍是改良旗袍的又一次改良,使胸、腰、臀的量更合理,肩斜度的大小與人體肩斜相適應,袖窿、袖山弧線更加貼合人體或款式要求。其制圖方法一般采用比例法或原型法,按照號型規格尺寸,進行制圖,不需要對人體進行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