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靖雯 宋靖楠
摘要:私人募捐是一種很常見的慈善募捐手段,而今年的《慈善法》出臺后,私人募捐變得不再合法,甚至為非親非故的人募捐變成了違法行為。為什么新的《慈善法》會這樣理解私人募捐,而這樣的法律出臺后會造成怎樣的不良后果?文章通過分析舉例,研究法條,找出問題所在,并且給出建議與看法。
關鍵詞:慈善法 私人募捐
2016年的3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自2016年9月1日起施行。該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而非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表決,這就意味著,它是十分重要的一部法律,地位幾乎等同與《合同法》。
這樣重要的一部法律卻在一些問題上,讓人細思極恐。就比如,“私人募捐是否合法?”這一問題?!洞壬品ā返牡诙l,還有第一百零一條都進行了闡釋。
這意味著,募捐的主體必須是一個慈善組織,并且取得公開募捐資格,新頒布的《慈善法》并不贊成私人募捐,甚至私人募捐是違法的。而在闞珂(人大秘書處法案組副組長)答記者問時也提到,為非親非故的人募捐是違法的。因為現在網絡上很多網絡募捐是虛假的有欺騙性的,因此就認定,為非親非故的人募捐是違法的。這和堅信人性本惡和法律上的有罪推論有什么區別?其實如果這樣解釋法條,那么其本質和彭宇案法官所說的:“如果你沒有撞人,那你為什么要救人?”這兩者沒有什么實質性差異。這樣的《慈善法》實際是一種慈善的倒退。
私以為,《慈善法》將私人募捐認為是違法行為有兩點原因。第一,個人的募捐,其目的一定是出于慈善,本質上是“利他”的;而個人求助是針對自身及家庭所面臨的困難而面向社會的求助,本質上是“利己”的?!袄骸钡男袨槭欠浅:美斫獾模袄钡男袨閰s沒有那么強大的動力與理由來讓人信服;第二,《慈善法》更多的是希望將慈善活動交由慈善組織來完成,因為慈善組織是依法設立的正式組織,它是由政府管理的,捐款人可以要求它內部治理結構健全、運作規范、向社會公開相關的信息等。相對來說較為安全,而個人募捐則有很大風險,因為沒有第三方的介入,不足以讓人們充分信任。
那么,我就想假設這樣一個情景。在地震發生后,一家人都被壓在地震廢墟的樓里,那么這些被壓在地震廢墟中的人又該如何為自己募捐呢?如果慈善組織沒有關注到這一個小小家庭的變故,而非親非故的人為其募捐就是違法的行為,那么請問他們該如何自救?
還有一個發生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時的真實案例,“牛博網賑災遇波折:銀行募捐賬號被單向凍結”。
牛博網的賑災募捐發起人里有很多大V大牛,其中包括韓寒、時評作者連岳、中央電視臺編導陳曉卿、鳳凰周刊前編輯部主任黃章晉、網易編輯北風、體育畫報記者關軍等。而為了獲得網友們的信任,這場私人募捐制定了不亞于慈善機構公開募捐的嚴格的制度。
募款方案規定,“每次發放捐贈錢物的額度會由以上十幾位組織者根據災區的實際情況共同商討決定;及時在牛博網上公布受到捐助的受益人名單;定期公布接收捐款的金額;存折、密碼分開保管;僅在三名以上的組織者同時在場的情況下方可提款;取款及向受益人捐贈錢物的過程,由律師或是媒體記者見證。”
這樣場出發點是善意的,預期結果也是不錯的,而行為方式也是嚴格公正的私人募捐卻被中途叫停,其銀行賬號直接被成都公安局單方面凍結。這不禁讓我想問以下兩個問題:組織慈善募捐活動是否一定需要特定的主體資格?又是否一定只有公益性社團才可以發起募捐?
我認為在出于慈善的目的,并且有著正確的形式與行為方式的前提下,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是顯而易見的。組織慈善募捐活動不應該一定需要特定的主體資格,而應該鼓勵更多的人投身慈善事業,如果一個國家的慈善事業就只是政府支持的事業單位或者擁有官方背景的紅十字會在做,那這個國家的慈善的環境是多么的可悲,因為害怕風險就不相信私人募捐,就放棄一切可能有希望的事情,這樣的世界未免太可怕了一點。
而從汶川地震到雅安地震,組織化救災是一種大勢所趨,但是依然有許多熱血的個人和志愿者團體自主自發的號召募捐,為非親非故的同胞們募捐,并組織志愿者參與物資發放。這樣的行為在地震中一定是溫暖而鼓舞人心的,而不是一句冷冰冰的“違法行為”。如果在此時的中國遭遇一場突發性的重大災難,基于私人募捐的法律門檻,將有一大批社會力量被排除在救災活動中。
將慈善募捐活動去個人化,本質上來說是一件好的事情,但是就現在中國的慈善環境以及私人募捐環境而言,如果現在突然武斷地對私人募捐加以否定,直接列為違法行為,必定會對慈善志愿者們的活動積極性有所影響,而引導其官方注冊的正向價值也會被消極情緒所抵消。因此,只要在保證透明、公開、公正的情況下,無論是私人募捐還是慈善組織募捐,只要最后的善款都是用于慈善事業,那么我們就都應該鼓勵其健康的發展。畢竟,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