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明達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法制社會建設不斷深入和完善,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與重視。目前,我國已經把侵犯公民個人信息視作刑法犯罪,但在實際落實與執行方面存在著一些不足。
關鍵詞:公民個人信息刑法保護問題策略
信息化時代來臨,在極大拓展信息傳播方式與途徑的同時,也大大增加了公民個人信息被侵犯的風險,對公民的人身安全與財產利益造成了極大地威脅。因而深入分析探討如何完善刑法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對于我國公民個人信息的安全與法制社會的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公民個人信息簡述
什么是公民個人信息?通常來講,公民的隱私即為公民個人信息,在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中對于公民個人信息的定義為:“公民個人信息即為個人出生年月信息、住址信息、姓名信息、醫療記錄信息、身份證信息、社會記錄信息、照片信息等可與其他信息對照或單獨進行特定識別的個人信息。”
公民的個人信息具有價值性、法律性、社會性三大特征。這三大特征使公民個人信息必然需要被刑法保護。
二、當前我國公民個人信息刑法保護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一)相關罪名偏少。現階段,我國刑法中規定的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罪名主要包括非法獲取、提供、出售公民個人信息罪,擅自棄毀、藏匿、拆看個人郵件、電報罪,非法使用竊照、竊聽設備罪,故意破壞、竊取、盜用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等。顯而易見,僅憑這些罪名是無法較為系統、全面地將當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種類進行概括的,同時由于這些罪名的相關規定相當分散,缺乏必要的內在聯系,使得公民個人信息刑法保護不夠全面。
(二)保護的主體存在局限性。目前,在我國法律中規定的信息侵權主體僅包括國家機關單位或者交通、通信、金融、醫療、教育等單位,而除此之外,并未將其他諸如物業公司、酒店賓館、互聯網企業、房地產企業等納入信息侵權主體范圍內。這種掛一漏萬的立法主體限定,不利于我國司法打擊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行為。公民個人私生活秘密安全是公民個人信息刑法保護的法益,這僅是保護個人秘密的形式,卻忽略了個人秘密的實質性內容。這使刑法保護的主體不夠全面,存在著較大的局限性。
(三)保護的方式存在局限性。當前,我國法律只對非法竊取、提供、出售以及其他少數非法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作出了規定,這使得受刑法保護的主體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許多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非法行為沒有被納入法律體系中。如偷窺、偷拍這樣的非法行為可以被區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利用專業設備器材對公民非公開的言論、談話、活動或身體隱私部位進行竊聽、窺視,但犯罪嫌疑人不會留下任何記錄在科技設備上,而僅會保留在犯罪嫌疑人記憶中。另一類則是利用非法科技設備將公民私生活秘密進行存照、錄像、錄音等記錄行為。這兩種類型的犯罪行為都使公民個人信息受到實際侵犯,但在刑法中并未得到體現。隨著社會與科技不斷發展,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方式只會越來越多,在這方面我國刑法顯然存在著不少問題。
三、完善我國公民個人信息刑法保護的策略方法
(一)公民個人信息侵犯罪名體系的完善。由于現階段公民個人信息受侵犯的方式與行為越來越多,這對我國公民造成了極大地傷害和損失,因而了從刑法中單列一章對公民個人信息造成侵犯的罪名進行規定。并可將其分為分則和總則,分則對公民個人信息造成侵犯的罪名作詳細規定,總則對公民個人信息造成侵犯的罪名作一般規定。目前,我國刑法修正案以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表決通過,在該修正案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十分重視,關于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在修正案九和修正案七中有大量段落表述。這表明我國公民個人信息侵犯罪名體系已逐漸被提上日程。
(二)公民個人信息侵犯罪構成要件的完善。公民個人信息侵犯罪構成要件的完善,首先需要將犯罪主體的規定范圍進行適當擴大,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主體應既包括身份犯,也應將非身份犯包含在內。同時,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新的職業類型層出不窮,其中可能持有或掌握公民個人信息的職業者遠比法律條例中所列舉規定的人要多,并隨時有可能出現變化。這其中還會涉及一些國家機關單位或者交通、通信、金融、醫療、教育等部門單位人員的身份犯,這類人員獲取公民個人信息更為容易,無論這類人員因業務原因有意或無意持有或掌握公民個人信息,如果有任意泄漏、出售等行為,均屬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必須對其加以處罰,對此類犯罪行為主體的立法應當遵循“概括規定,較為適當”的原則。
(三)公民個人信息刑法保護行為方式的完善。公民個人信息刑法保護行為方式的完善需要將竊聽、偷錄、窺視、泄漏等行為納入刑法范圍內。窺視主要是指將公民個人郵件、電報私自棄毀、藏匿、拆看。泄漏主要指將公民私密公開或宣泄于無權知曉公民私密或不知曉公民私密的他人。簡而言之,即行為人一旦泄漏或公開公民個人信息均視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若公民個人信息被他人知悉的程度僅限于謠言或傳聞,而行為人對公民個人信息內容進行補強或告知,而使他人獲取更多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同樣屬于泄漏公民個人信息罪。關于泄漏方式和途徑可不作限制,關鍵在于公開或泄漏公民個人信息是否對公民造成實際侵害。因而無論泄漏的方式和途徑是以口口相傳、文字傳閱或是記錄的影像、聲音、文件等任何形式任他人閱讀、觀看等,在過程中無論是積極作為傳述亦或是消極不加阻攔,均對泄漏公民個人信息罪名的構成不產生影響。
四、結束語
我國公民個人信息受刑法保護雖然存在罪名偏少、保護主體與保護方式有局限性等問題,但針對這些問題完善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罪名體系、公民個人信息構成要件以及公民個人信息保護行為方式,就能夠進步改進和完善我國公民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