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
摘要:翻譯是跨語言、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手段。而我國的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一直以來比較忽視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學生的翻譯實用能力比較弱,難以滿足社會的需求。因此,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應該從多角度進行改革來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
關鍵詞:大學英語 口語
一、引言
隨著全球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自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我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合作愈加頻繁,因此國家對精通英語聽、說、讀、寫、譯各方面技能的人才需求劇增。自從我國教育部1999年頒布《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把“翻譯能力”正式列入教學目的后,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都增設了翻譯題型,即根據漢語的意思補全英語句子翻譯。而到2014年,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再次進行改革,把原來的單句漢譯英調整為段落漢譯英,內容涉及中國的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發展等。由此調整,我們可以看出翻譯考察的難度提高了,國家對大學生英語翻譯能力的要求更高了。
二、我國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直以來,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重點都是放在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提高上,而聽說和翻譯部分始終是處于被忽視的狀態。一方面,大多數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課程設置中沒有獨立的翻譯課程,加上一直以來四、六級考試中翻譯部分的分值很低,使得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不夠重視對翻譯知識的講授,因此學生基本沒有系統的學過漢譯英及英譯漢相關的理論。另一方面,學生自身的英語基礎太差,平時對中西方文化方面的差異知之甚少,所以翻譯的時候經常會出現語法有問題、用詞不準確或意思混亂等現象。有調查顯示一般二本院校在改革前總分為5分的單句漢譯英題型中平均分不到1分,國家211重點院校學生的平均分也沒超過3分,可見我國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效果很不盡如人意,改革刻不容緩。
三、如何改進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
翻譯能力對于大學生畢業后在學業上進一步深造或者提高工作能力等方面都產生著很重要的作用。比如說醫學院校的學生由于職業特點在畢業后的工作中不可避免的要接觸國際上一些前沿的醫學成果,這個時候好的英語翻譯能力會使他們順暢的理解成果的內涵,事半功信。同時,醫學工作者在發表SCI等學術論文的時候,高水平的漢譯英能力也會使他們受益匪淺。那么,我們應該在翻譯教學中采取哪些手段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呢?
首先,教師應該加強學生的英語基礎知識
專業英語翻譯的標準就是“信、達、雅”,即翻譯出來的內容要和原句意思相符,要表達得通順易懂,要文雅,語句要優美。其中大學公共英語對學生的要求沒有專業英語的高,只要達到最低標準,翻譯的內容通順,意思和原句一致就可以。要想翻譯的準確,首先句子要沒有語病。所以教師在平時的教學當中應該加強學生英語基礎知識的練習。比如說多給學生布置一下分析句子結構的練習。只有學生能獨立找出句子主謂賓等成分后才能寫出語法上正確的句子。
其次,教師應該多擴展西方文化知識
眾所周知,翻譯是把一種語言表達的意思轉換成另一種語言輸出形式,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而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承載著一個民族的內涵,因此在翻譯的時候如果把語言和文化割裂開來,是無法最大限度的還原原句表達的內涵的。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有意識的給學生介紹英美等西方國家的習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文化知識,使他們在平時的學習中,潛移默化的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積累文化意識,為他們的翻譯實踐提供幫助。
再次,教師應系統的講授翻譯相關理論和技巧
在學生打下堅實的英語基礎,了解定的文化差異之后,教師應該系統的向學生講授翻譯理論及具體的翻譯方法。教師可以從實際出發,選擇一本適合本班學生英語水平的教材。以教材為依托,通過例子講解和實踐練習幫助學生們深入理解常用的一些翻譯方法,如直譯法、意譯法、刪略法、替代法、增譯法等。通過大量的實踐練習,使學生在組織、加工、整理的不斷翻譯過程中得到能力的進步和提升。
四、結語
語言的學習是個長期漫長的積累過程,其中,英語的聽、說、讀、寫、譯這幾方面緊密聯系、相互影響,不能孤立的提高某一單項而忽視其他方面。因此,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高校應該重視英語翻譯的教學,全面改變教學方法和手段,抓基礎知識的同時,加強文化知識的導入和翻譯技巧的講授,從根本上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進而促進大學生翻譯能力的提升以滿足社會對翻譯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