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媛
摘要:馬克思主義勞資關系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重大理論為系統分析我國勞資關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繼承馬克思勞資關系的一般性理論,并深入研究這些理論,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勞資關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時,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勞資關系理論 馬克思主義 和諧勞資關系 和諧社會
馬克思勞資關系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十六屆六中全會上,我們黨提出了發展和諧勞資關系的科學命題,并把發展和諧勞資關系納入到構建和諧社會的工程體系之中。在我國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用馬克思勞資關系理論分析我國勞資關系的和諧性,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
一、馬克思勞資關系理論的主要內容
(一)勞動價值論和勞動力商品理論
馬克思認為勞動力成為商品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勞動者有人身自由,不依附于任何人,因而能夠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商品來支配:第二,勞動者不占有生產資料,沒有任何實現自己的勞動力所必需的物質資料。與以往的剝削制度所不同的是:資本家與工人的關系不是完全占有,也不是人身依附,而是基于勞動者完全的人身自由。也正是因為這點,資本家只能通過購買勞動力的方式,將出賣了勞動力的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結合在一起進行生產并取得剩余價值。在這一階段,資本家與工人的關系,實質上是資本主義的雇傭勞動的關系。
(二)剩余價值理論
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認為,剩余價值是由雇傭工人在生產過程中所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共同成為資本家提高剝削程度的兩種基本方法。馬克思的剩余價值學說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對待勞動者”、“如何保障勞動者的根本利益”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和依據,為調節勞資雙方的關系,提供了合法的手段。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私營企業的資本追求利潤最大化與勞動者追求收入最大化既有矛盾沖突的一面,也有其共同利益的一面。企業與勞動者都在一個利益共同體內,企業的經營狀況一般來說直接影響到每個勞動者的利益。
(三)資本積累理論
馬克思的資本積累理論指出,資本積累就是把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即剩余價值的資本化,實質就是資本家用無償占有的剩余價值擴大再生產,從而無償占有更多的剩余價值。剩余價值是資本積累的唯一源泉。資本積累的后果在生產關系上的體現就是社會的兩極分化,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在資產階級手里;貧困越來越集中到無產階級手里。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深刻地反映了資本主義積累的增長造成社會貧富分化的客觀必然性:“在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同時在另一極,即在把自己的產品作為資本來生產的階級方面。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累?!?/p>
由此可見,馬克思的勞資關系理論的要義是:資本主義的勞資關系是一種階級利益關系,反映的是資本家和雇傭工人之間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由此決定了勞資雙方是一種對立的關系。
二、馬克思勞資關系理論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勞資關系的指導意義
(一)以維護勞動者的利益為基本原則來構建和諧勞資關系
馬克思認為,勞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边@表明歷史活動的第一要義,就是物質生產勞動。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代表和體現勞動者利益的經濟理論。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失業現象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其內容和形式都在不斷地變化,但是勞動力供給相對于資本對其需求的過剩這一本質并沒有改變。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實質是調整國家、經濟單位和勞動者之間的利益關系。只有在實現經濟持續增長的同時完善各項配套的經濟社會措施,才能讓廣大勞動者更好地分享到經濟增長的果實,享受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福利。
(二)以公平分配、利益共享為主要方式來構建和諧勞資關系
馬克思的勞資關系理論指出,勞動與生產資料相分離是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主要目的,是資本主義社會一切不和諧因素的根源。社會主義和諧勞資關系的本質要求是保證勞資關系雙方的基本權利得以實現,得到相應的經濟利益。利益分配平等是社會主義和諧勞資關系的核心內容,其基本點是公平分配、利益共享,把兩者之間的分配差距控制在雙方都能接受的合理范圍之內,防止貧富懸殊和兩極分化。這里所說的公平,不僅包括資本和勞動在利益分配方面的公平,也包括不同勞動者之間在按勞分配方面的公平。構建和諧勞資關系的目的,就是要找到一條使勞動者和資本所有者之間協調利益關系的途徑,使雙方都能得利,共同發展。我國以按勞分配為主、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基本分配制度堅持了社會主義的價值取向,把最終實現共同富裕作為勞資關系和諧的根本內容。這既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規定,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
(三)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目標來構建和諧勞資關系
馬克思的勞資關系理論揭示了作為市場經濟首要原則的資本原則,資本的本性是追求無限的剩余價值,資本力求全面發展生產力的趨勢必然導致對人的開發,為了利用人,就要培養社會人的一切屬性。人作為盡可能完整和全面的社會產品被生產出來了?!皺C器使工人成為微不足道的東西。人類的大多數屈從勞動過程的支配是為了那些控制勞動過程的人的需要,而不是為了‘人類本身的普遍需要”。堅持以人為本,要在全社會進一步樹立和諧勞資關系的觀念構建和諧勞資關系,首先需要進一步在全社會樹立和諧勞資關系的觀念,用和諧的觀念指導我們的行動?!昂蛣t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萬物”。資方應該自覺地把勞方看作企業建設和發展的依靠力量(而不是看作對抗的力量),高度重視勞方的利益;勞方也不要把資方看作是只會剝削的雇主,而要把資方作為自身生存、發展的平臺。勞資合則“雙贏”,勞資不合則“雙輸”。
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勞資關系的具體策略
(一)樹立現代企業勞資關系的觀念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的階級結構發生了新的變化,出現了一些新的社會階層。不管是國有企業還是私營企業的勞動者與雇主之間(國有企業實際上是一種委托—代理制,即國家委托代理人管理國有企業)都是一種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互助合作關系。勞資雙方的社會地位是平等的,不要彼此歧視,更不能相互敵視。從勞動者方面來看,要了解自己應該享受到哪些權益,以及如何維護這些權益。從出資者方面來看,要尊重勞動者的勞動,不要以老板、雇主的身份自居,而對受雇者盛氣凌人,踐踏他人的合法權益。要養成依法辦事的習慣,使企業的勞資關系走上規范化、市場化、契約化和法制化等現代化觀念所要求的健康軌道上來。
(二)建立健全勞動法律法規體系和執法監督體系
企業勞資關系的法制建設在某種程度上是實現企業勞資關系規范化、市場化、契約化和法制化的項基礎工程。繼續加強企業勞動關系的法制建設,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企業勞資關系的有關法律、即對尚未出臺或尚未付諸實施的有關企業勞動法律,盡快促其出臺或實施;另一方面,要加強對現有企業勞資關系有關法律的宣傳力度,一定要讓勞資雙方都了解各自的權利與義務,以便讓這些法律法規真正發揮作用。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勞動法規,除了《勞動法》之外,還應該包括《勞動關系法》、《勞動合同法》、《集體談判法》、《勞動仲裁法》、《勞動監察法》、《最低工資法》、《社會保險法》和《就業促進法》,等等。應設立專門的勞動法庭,精簡仲裁程序,提高辦案效率。要完善并強化勞動執法監察部門的職能,樹立執法權威。建立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要追究的監督機制,使勞動執法處在社會的監控之下。
(三)理順企業勞資關系的運作體制
這里所說的企業勞資關系的運作體制,主要是指雙方主體在企業勞資關系運作中的地位、權利結構及其操作內容等。目前,在我國私營經濟中,企業勞資關系運作體制的基本特征主要是:勞資雙方的地位不平等、權利不平衡,勞動者處于弱勢地位,由此,勞動者的各項勞動權益經常受到忽視甚至是侵害。為此,理順企業勞資關系是改善此種困境的關鍵之舉,要確立勞動者應有的主體地位,增強勞動者維護自身權益的能力和權利。同時要健全和完善政府、工會、企業三方勞動關系協調機制,一是培育和規范成熟的企業組織,增強企業組織的凝聚力和約束力。二是加強工會自身建設,強化工會作用,改變工會組織在企業主面前的軟化地位。不能忽視,勞動者自身的努力對于勞動者主體身份的實現也是至關重要的。發展和諧勞資關系,對于企業職工而言,需要加強對職工的勞動法規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需要加強自學,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增強自己依法維權意識和維權本領,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學會更加正確地定位自己,更加理性地與企業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