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彥
摘要:環境醫學前沿研究專家一致認為,人類大多數疾病都是環境與有機體交互作用的結果。高職醫學生環保意識比較強,但高職醫學生在參與環境保護行動上具有明顯的滯后性。高職院校應該加強高職醫學生生態環保教育,開展環保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環保參與意識。
關鍵詞:環保一體化 教育 參與意識
2015年,環境保護成為京津冀一體化進程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在合作、政策、投入的基礎上,2015年12月30日,京津冀就環境問題出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十三五”期間,京津冀將打破三省市“一畝三分地”思維定式,采取多種手段,將率先從大氣、水污染聯防聯控方面取得突破。作為河北廊坊衛生職業學院的在校生,樹立生態環保意識并參與生態環境保護,是時代賦予的重大任務。根據調查,高職醫學生的生態環保意識總體水平較高,但參與生態環保的實際行動還很欠缺。高職院校應該加強高職醫學生生態環保教育,開展環保實踐活動,養成良好的生態環保習慣,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環保參與意識。
一、京津冀生態環境的現狀
京津冀地處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前緣,主體為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為典型的生態過渡區,其生態壓力已臨近或超過生態系統承受閾值。土地沙化、風沙危害、水土流失問題嚴重,土地資源保護迫在眉睫;生物棲息地受到嚴重干擾,本地鄉土物種消失,以非鄉土物種為主的園林綠化使生態系統單一,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地質災害易發、頻發,限制了城市發展和布局。2015年《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明確指出了京津冀地區是中國水資源最短缺,大氣污染、水污染最嚴重,資源環境與發展矛盾最為尖銳的地區。同時北京、天津、河北的行政結構、經濟結構、產業結構、人口結構決定了單一地無法獨立解決整個地區的環境保護問題,三地協同發展是緩解資源環境壓力的唯一途徑。生態環境保護一體化是京津冀一體化的重要抓手,環保將成為工作重心,環保產業蘊含巨大行業機會。
二、在校高職醫學生對環境保護的認識
環保素質是國民綜合素質之一。對在校高職學生進行環保素質教育必然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目前高職院校還沒有這方面專門的系統的教育課程,在校高職學生主要通過網絡、電視和廣播等途徑,了解環境保護與低碳生活方式。不過在醫學類高職院校的化學、生物、生化、免疫、藥學等多門課程中,都涉及到環境與人類疾病的關系。目前環境醫學前沿研究專家一致認為,人類大多數疾病都是環境與有機體交互作用的結果。因此在諸多醫學及相關課程學習中,高職醫學生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現實性有著更為深刻的理解和更為具體的感受。據調查,絕大部分高職醫學生環保意識比較強,關注當前環境污染狀況,認為環境保護與自己關系密切,對周圍環境狀況及人們的保護意識有清醒的認識,對環境保護及低碳生活方式有正確的認識。
但是情況卻不容樂觀。高職醫學生雖然了解人與環境的關系,但在實際生活中,能將環境保護意識貫穿下去的少之又少。極少部分學生有隨手關燈、關風扇的習慣,大多數學生經常使用一次性飯盒和筷子,沒有重復使用紙張和塑料袋的習慣,對于是否會踩踏草坪的問題,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承認有過此類行為。更為重要的是,當看到別人破壞環境時,大部分學生選擇采取觀望態度,少數同學只是在暗地里譴責,并沒有上前制止的想法。與環境保護意識相比,高職醫學生在環境保護與低碳生活方式的貫徹實施上具有明顯的滯后性。
三、高職醫學生環保參與意識的培養途徑
高職醫學生具有強烈的環境憂患意識,但缺少環境保護行動,因此學校在環境保護教育工作中,應當實時掌握學生思想動態,找準切入點,引導高職醫學生從小事做起,從自身做起,積極地參與到社會環境保護中去,通過各種途徑促進社會環境的改善,做環保達人。
(一)宣講環境保護法律及相關規定,確保產生態文明價值理念。
當前,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過分注重經濟發展,忽視資源本身的有限性和人與自然的平衡關系,使得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引發一系列環境侵害事件,并愈演愈烈,公民的環境權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規定公民依法享有的在適宜健康和舒適的環境中生存以及合理利用環境資源的權利。主要包括以下權利:寧靜權;采光權;通風權;清潔水權;清潔空氣權;參與國家環境管理的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用法律形式確立環境保護、治理環境污染的基本國策,強調要建立跨行政區域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聯合防治協調機制。根據環保法,河北省結合實際,制定《河北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該條例明確指出:防治大氣污染,應當以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為目標,遵循源頭治理、規劃先行,突出重點、防治結合,政府主導、公眾參與的原則。
環保重任,人人有責。高職院校應當積極設立環保知識講座,宣講環境保護法律及相關規定,通報國家與地方的環境變化情況,公開有關環境決策、政策和立法的信息;加強醫學生自然生態文明與人類健康的道德教育,加深對環保行為意義的理解,確保學生樹立生態文明價值理念,喚醒環境權意識,做到人人都能懂得環境權,積極參與環保,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二)外化環保意識,做校園環保達人。
環保行動,從我做起。在高職院校中,倡導醫學生從日常學習生活開始,逐漸改變消費方式,自覺選擇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消費模式,養成節能降耗生活習慣。比如節約用水、用電,節約紙張,節約日常開支;拒絕使用一次性餐具,減少垃圾產生;廢物利用,變廢為寶等等,都是一個個實實在在的環保行動。科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新習慣養成并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在學校教育中,積極貫穿“21天行動”,引導學生用21天去養成節約的習慣,在衣、食、用、行四個方面養成低碳環保的習慣。節約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為擺脫貧困而節約是種本能;為養成習慣而節約是一種毅力;為形成文化而節約是一種美德;為打造文明而節約是一種品格;為促進社會發展而節約則是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全校師生當身體力行,實現生活方式綠色化,做校園環保達人。
(三)組建環保社團,在團隊活動中促成環保行動
團體行動,展示團隊的力量。高職醫學院校園社團活動,在宣傳教育廣大學生、樹立學生環境參與意識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學校應當指導和鼓勵環境保護主題的社團成立和發展。環保社團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結合醫學課程,引導學生自己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環保主題活動,如世界地球日宣傳版畫或影展、美化校園志愿服務活動、宿舍熄燈一小時活動等。在相互影響、相互發展的時間空間里,同學之間傳遞低碳綠色生活信息,養成清潔、節約、協調、和諧的環保衛生習慣和生活方式,深化環保參與意識,逐步參與到校外環境保護、環境污染監督中來。
(四)“隨手拍”行動起來,監督身邊的環境污染
中國環境保護部推出APP“環保隨手拍”,由智能手機應用軟件、信息采集中心、舉報信息審核后臺、網站、檔案系統等5部分組成。該軟件通過簡單、直接的方法對環境污染進行監督、舉報,從而形成一個人人參與環境保護的創新性環境監督體系,實現零距離連接公眾與環境污染監督。
在高職醫學生中宣傳推廣使用“環保隨手拍”,每個學生都可以是環境現狀的記錄者和關注者。學生通過手機軟件“環保隨手拍”,使用文字、語音、圖片、視頻等方式,隨時隨地將身邊發生環境污染事件傳到網上。舉報信息一經判定,立即同步展示于用戶手機的客戶端,以公開的形式反映出來。在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和監督下,政府部門通過“環保隨手拍”,第一時間發布政府處理突發事件的進展,實現環境保護。“環保隨手拍”,真正意義上實現及時、公正、透明,更新著我國官民互動的方式,縮短了官民溝通的距離,從而進一步保障公眾在環境保護中的參與權,實現了公眾的知情權,使個人的言論自由權利得到了極大的發揮。高職醫學生使用“環保隨手拍”,可以隨時隨地方便快捷地監督校內的、校外的、家鄉的環境污染情況,發揮90后參與社會活動的熱情,增強環保信心,實現環境監督參與權利,讓“人人都是觀察員,人人都是監督員,人人都是環保員”的理念成為現實并切實走進民眾生活。
京津冀,一衣帶水,山水相連。京津冀環保一體化是當前改善華北地區空氣土壤水環境的一次集體行動。環境保護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離不開政府、環保團體和社會公眾的共同努力。在京津冀環保體化行動中,高職院校的醫學生應當積極行動,理性參與,認真監督,從自身做起,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為了提高自身修養努力,為了維護美麗的校園環境努力,為了祖國的綠色可持續發展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