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芳


摘要:利益相關者理論促進了企業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轉變,其所倡導多邊治理結構適應了企業社會責任以及社會變革的需要。為此,以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理論為支撐,從一個全新視角分析社會企業的主要利益相關者,同時對其有效參與治理的途徑進行探索,并對其參與的內在動因進行了博弈分析,認為理事會是利益相關者參與治理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利益相關者;社會企業;內部治理
一、引言
社會企業作為一種特殊的經濟形態,是介于商業企業和非營利組織間的具有創造社會和經濟價值雙重目標混合組織。盡管社會企業在我國迅速發展,但相關的學術研究并不多。大多數或從宏觀角度描述社會企業概念、特征及發展情境,或運用案例研究單一社會企業的發展概況。總體而言,現有研究中缺乏從微觀方面對社會企業內部運營管理進行研究。其中,社會企業治理便是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問題之一。企業治理是組織規范和管理制度體系與行為的過程,著眼于組織的決策與監督方式、評估方式等問題(Hasan,etal,2008)。與一般意義上的治理定義不同,社會企業治理往往涉及多元利益相關者。社會企業是自主性組織,實行內部民主自治,其所有權和治理結構一般建立在利益相關群體參與或者代表利益相關群體的受托人或理事會參與的基礎上,其行為的社會影響對利益相關者負責。因此本文試圖運用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理論,從一個全新視角分析社會企業的主要利益相關者,同時對其有效參與治理的途徑進行探索,并提出進一步研究的相關問題。
二、理論基礎
1.利益相關者分類
“利益相關者”最早由美國的斯坦福研究所提出,它被界定為那些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有著直接利害關系、企業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群體或個人。社會企業主要利益相關者主要包括內外部兩類,外部有資助者、政府、受益者以及社區;內部有社會創業者、員工和志愿者等。他們在社會企業中充當不同的角色,資助者為社會企業的啟動及運行提供了關鍵的資金,政府對社會企業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受益者獲取了一定的支持與幫助。社會企業的員工與志愿者因其奉獻精神以低于甚至是無償的方式支持社會企業的發展,創業者是整個社會企業得以存在的最早推動者。正是有了利益相關者的支持,社會企業才能正常運行與發展。
2.社會企業與治理模式
作為創新領域的新形勢,社會企業是一個較為新鮮的名詞。社會企業最早由法國經濟學家Thai于1998年提出。歐洲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1999)認為社會企業主要目的不是利潤最大化,而是實現特定的社會或經濟目標。我國學者潘小娟(2011)認為社會企業獲取的利潤大部分用于自身發展的再投資或社會公益,而不是利潤的再分配。雖然社會企業的概念沒有統一定論,但是基本上認為其盈利動機以及利潤流動走向始終圍繞其社會使命的實現。在社會企業治理方面,主要集中于社會企業的治理結構與運作模式,且呈現出新的研究態勢。閆加偉(2010)認為社會企業運作模式主要是開辟項目、通過商業手段贏取利潤、自身開展中介服務的“三贏”模式。時立榮(2014)從社會企業的不同類型出發,以投資型社會企業為視角,揭示其運作模式。
三、社會企業治理的有效途徑
1.社會企業治理的重要性
近年來,社會企業在我國得到了迅速發展,為改善民生和提高社會福利起了重要作用。社會企業強調社會性和經濟性,實際上也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一是企業的收益有限分紅甚至不分紅,那么管理的有效經營激勵來自哪里?二是在這種模式下,誰來監督社會企業的非營利行為,誰來保證經營收益的分紅是有限的且大部分用于社會事業的再投入,這些問題不得到有效解決,社會企業則很難持久發展下去,這些是社會企業治理需要解決的問題。科學有效的治理必將促進社會企業的發展壯大,而無效的治理會使得企業運營出現一系列問題甚至使得企業無法正常運轉。因此,有效的治理是社會企業必須關注的領域。
2.利益相關者參與治理的有效途徑
在公司治理理論中,利益相關者參與治理是趨勢。由于社會企業在所有權、控制權和收益權相互分離的條件下,存在委托代理關系,代理人在利益的驅使下,必然產生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然而社會性才是社會企業安身立命的根本,沒有社會性,它就失去了其本質屬性。為了保證社會性不變質,必須要建立一套制度來協調各種矛盾,并有效對代理關系進行控制,監督并保證整個社會企業的合理運行。理事會則是進行監督的一個成本最低的內部資源,它的成員來自各類利益相關者,可以更好的發揮決策以及監督作用。因此,引入利益相關者參與理事會治理形成它們之間的制約均衡是社會企業內部治理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