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光
課堂是一個創造奇跡的地方,學生在學習,教師也在學習,兩者是相互的。學生的一些獨到見解如同智慧的火花在閃爍,不僅是對其他學生的啟發,對我們教師的教學也有良好的作用。那么,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我有以下幾點反思。
一、憑借生活創設語言環境
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數學老師讓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讓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有用、有趣,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我在教學“三角形的認識”一課時,首先出示生活中的一些三角形實物,如紅領巾、三角形的標志、自行車車架、房梁架等,然后引導學生說出自己見過的一些三角形的物體,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明白了學好數學的重要性。
二、精心設計多層次、多形式的教學活動
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精心設計適合全體學生都能參與的多層次、多形式的教學活動,使他們都有機會參與課堂教學,使他們獲得成就感,關鍵在于教師如何為學生創造學習機會,提供學習平臺。例如:我在教學“三角形的認識”活動中,組織學生利用直尺、紙條、小棒、釘子板等,通過畫一畫、想一想、圍一圍等方法認識三角形的性質:(1)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接著我又出示幾組不同長度的紙條,學生通過測量再進行分析比較,然后我又通過PPT演示,得出了關于三角形的性質:(2)三角形任意兩條邊之和大于另一條邊。在教學活動中,我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操作,讓學生參與推理全過程,引導學生的思維由直觀向抽象轉化,由特殊向一般歸納總結,使學生獲得精神的獨特感受,課堂教學取得滿意的效果,教學相長得到真正體現。
三、精心設計選擇性、層次性作業
新課標要求:“作業與試題的功能應強調形成性和發展性,內容應突出開放性和探究性,形式應體現新穎性和多樣性。”為此,我們設計作業要有坡度,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確定練習數量,把握習題質量,使練習具有層次性,滿足各層次學生的需要。
四、藝術性地處理課堂中的突發事件
怎樣對課堂進行有效的調控?怎樣解決課堂中的突發事件?這不僅僅需要教師的威信和能力,也需要技巧。
“好的關系勝過很多教育。”這句話說得十分有道理。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內心世界、精神世界以及內在感受,在課堂中容易發生突發事件,如課堂上學生故意制造麻煩等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針對突發事件靈活自如地做出敏捷的反應,及時采取合理的對策,課后記錄下來,及時反省,積累經驗,完善自我,加強課堂調控,提高突發事件的處理水平,利用突發事件這個重要教學資源,實現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為了避免課堂失控,我總結了幾點經驗:(1)在教學過程中,導入新課要快,講授新知稍慢些,在鞏固訓練階段,要設計有層次、有梯度的習題,無怪題偏題,使課堂教學得到有效控制。(2)在教學過程中遇到違紀現象,要及時簡短地進行正面教育或在課后冷處理,以免激起師生矛盾,影響教學。(3)教師一定要吃透教材,掌握知識點的切入口,形成知識網絡,真正理解每節課內容的內涵和外延,估到橫有廣度、縱有深度,教學中運用自如、不亂方寸,能熟練地駕馭教學,使教學效果產生增益效應。這一點是處理課堂失控的重中之重。
五、優化和設計課程資源
網絡資源為我們提供了大量有用的可借鑒的教學圖片和課件,經過整理加工,編制成教學課件,把優化的課程資源順利地應用到教學設計中,使課堂教學氣氛活躍起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情境中加以精思巧構,促進每個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使教學效果達到事半功倍。例如:我在講“求圓的面積”這一課時,先用原有的知識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引出:求圓的面積可不可以轉化成長方形的面積來求呢?這一問題立即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欲望,然后我引導學生用割補法,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讓學生沉浸在成就感的過程中,我又利用教學課件演示了一遍,這樣,學生順理成章地推導出了圓的面積計算公式,課堂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
六、及時評價,反饋鞏固新知
“教學活動是一個持續循環的過程。教師設計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和教學策略,完成教學任務,而學生的反饋信息是教師實行再教學的重要依據之一。通過各主體對教學活動的評價,教師可以檢測教學效果,調整或變化教學方法。因此,在制定教學策略之前,收集對教學活動的評價必不可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反饋信息做出及時的評價尤為重要:(1)在教學中,提出問題,學生通過交流、討論得出結論,充分體現學生的成就感。(2)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效果,發現他們存在的問題,從而進一步幫助他們學習。(3)教師要因材施教,尊重每一個學生,讓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己,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鞏固所學知識。
總之,通過學習新課標,我不斷地充實自我,為學生開辟出一片新天地,做到在教中學,在學中悟,使自己與新課標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新課程教師課堂技能指導編委會.新課程教師課堂技能指導[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07.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