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正學
體驗式教學就是把學習主題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運用協作探討的方式,在情感的交流,思維的碰撞中進行體驗、感悟,促進學生思想品德成長的一種教學模式。《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體驗性學習,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而現代教育學的研究也表明:人類長期積累的知識需要通過課堂教學和書本的方式傳授給少年兒童,但遠大理想的孕育,良好情感的萌生,高尚情操的養成,都必須經過體驗才能完成。教學中通過創設與學生生活實際有關的情境,社會實踐,問卷調查,課堂活動等途徑來激發學生的社會覺色體驗,情感交流體驗,人際關系體驗,生活意義體驗,生命價值體驗等,引導學生在體驗中自我感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道德學習本質上就是一種體驗式學習,孩子是在生活體驗中長大的,不是在說教中長大的,體驗教育應伴隨著少年兒童道德認識和踐行的全過程。教學中讓學生在不斷的體驗和感悟中強化和內化這種觀念,最終促進少年兒童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社會性發展,教學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與探究。
一、創設能引發學生主動體驗和交流的情境
對孩子來說,聽到的內容易忘記,看到的記憶不深,只有親身實踐和體驗到的才刻骨銘心。兒童心理學告訴我們:小學生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事物的興趣。因此,教學中我根據課程標準和特定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創設有趣的情境,使學生融入到創設的特定氛圍中,激起情感體驗,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觸動自己的情感之弦。如教學《讀懂爸爸媽媽的心》一課時,根據教學目標讓學生了解自己從小到大這一成長過程中父母對自己所付出的愛,體會“愛”的含義,并從中感悟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教學時首先創設這樣兩個故事情境:1、小紅幫媽媽做飯受到爸爸媽媽表揚;2、小明在同學家寫完作業而回家晚了受到爸爸責備的情景。這樣的情景有些同學是身有體會的,結合視頻故事和學生已有生活經歷,使學生產生共鳴。第二步要求學生討論對兩個故事的看法。第三步讓學生回憶自己曾有過的經歷,當時的感受,第四步進行評價,學生紛紛表達自己曾經的經歷和感受,最后達成共識:爸爸媽媽的表揚和責備都是出于對孩子的愛,進而從情感上感悟到父母和家人對自己的付出是一種無私的愛,激發孝敬父母的情感和行為。通過創設情境,充分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激起學生參與學習體驗的熱情,通過體驗和感悟內化為學生的道德行為。
二、引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實現自主體驗
通過在實踐活動中親身體驗和實踐獲得真實的感受是形成認識,轉化行為的基礎。在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要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與發展,必須注重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研究學習,讓學生自己在探究的過程中通過其自身體驗找尋自己的答案,讓學生在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過程中充分體會到做學習的主人的快樂。《生活處處有規則》一課,要求學生理解生活處處有規則,按規則辦事的重要性,怎樣才能讓學生了解生活中各種規則以及這些規則的作用,紙上談兵是不行的,我設計了三步走方案:第一步,讓學生了解規則的含義;第二步讓學生尋找校園和家庭生活中的規則;第三步讓學生到社會中去找規則。如乘公交車、看電影、公園游覽、過馬路等,讓學生自主選擇一種方式和目標,以一個小記者、小觀眾、小游客的身份去了解、調查和體驗,然后把體驗結果在課堂上和同學們交流、分享。在此過程中,學生主動參與實踐,親身體驗生活中的各種規則和這些規則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學生有了自由活動和親身體驗的機會,處于主動實踐,積極思考的探究狀態,讓他們在探究過程中去感受、去發現、去評價,從而不斷構建屬于自己的認知和判斷,逐步發展體驗學習的能力,最終讓每個學生都獲得了成功的喜悅。
三、在合作互動中體驗、在合作交流中感悟
小學生道德學習和形成過程本質上就是一種體驗內化的過程,而互動是體驗式學習的基礎。互動包括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這是一種可變動的、多向的、多中心的互動關系。在教學中,巧設活動情境,通過師生共同參與,互相作用,讓學生得到充分的體驗,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大家都在學》一課的教學,旨在讓學生通過調查和訪問知道自己周圍的人都在學習,感受這是一個學習形社會,理解終身學習的重要性。課堂上我創設了這樣幾個互動情境:一是交流、展示課前在家中采訪家人學習的情況;二是師生互相采訪;三是交流、匯報和總結性評價。學生在交流內心感受時,說出了對終身學習的認識,從而認識到自己作為一名學生更應努力學習,回報父母,回報社會。通過充分發揮作為共同活動的師生群體的交互作用和創造力,使課堂充滿生氣與樂趣,煥發出生命的活力,使學生在互動交流中強化了體驗和感悟。
四、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拓展生活體驗
《品德與社會》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與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社會生活具有社會性和實踐性。陶行知先生就認為:幼年人不是孤立的,他是環境當中的一個人,學校的教學任務就在于把學校與社會,教育與學生密切地聯系起來,還需要通過各種活動加以鞏固,深化。為此,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參觀和社會活動等,讓學生走出學校這個小課堂,走進社會這個大課堂,體驗現實生活。
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嘗試體驗式教學,讓學生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獲得人生的體驗,這種體驗使學生或茅塞頓開,或豁然開朗,或悠然心動或浮想聯翩或百感交集。體驗給孩子帶來了快樂,填滿了孩子知行脫節的鴻溝,促進了知行統一,塑造了學生良好的人格。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次親身體驗。”教學中教師只有和學生們同學習,同體驗、同探究,共同融入到生活中,才能構建一種民主寬松的學習環境,給學生一種心理上的支持,鼓勵學生親歷實踐的過程,就能觸動學生的情感,激活他們的思路,喚醒他們的自我意識,進而通過反思而達到明理與情感的升華,潤物細無聲的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實現品德教學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