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萍
單純性傳授知識的教學已經不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實現自學方式的變革已逐步成為課堂教學實施的主要途徑。我所在的中學里我們幾個數學老師在教學中經常面臨的情況是:講了很多遍的問題,學生還是一知半解。七年級學完了,還有相當數量的學生不會有理數計算,“雙基”能力較差;課堂上缺乏積極思維,遇到難題,不是動腦筋思考,而是希望老師講解整個解題過程,不會科學地安排時間,缺乏自學能力。教師要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要比傳授知識更重要。為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形成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獨立地掌握系統的知識,學會用數學的思維來考慮實際問題,逐步掌握自主探索的重要學習方式,怎樣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培養自學的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學會探究
1.結合數學史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有意聯系一些數學發展的史話,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數學第17章“勾股定理”時,可先引導學生學習勾股定理史話:西方國家把這個定理稱為畢達哥拉斯定理,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在公元前六世紀完成了勾股定理的證明并在西方國家廣為流傳,得到承認。而據《周髀算經》記載,在公元前十一世紀,周公商高有一段問答,其中談到:“勾廣三、股四、徑隅五”,可見我國古代對勾股定理的認識和應用早于西方國家足有5個世紀。
2.聯系數學實際應用事例,引導學生自學探究
例如,引導學生學習數學活動:數學與建筑藝術的美妙結合——黃金矩形等等。這樣通過引進數學應用事例,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感到學好數學,用處有多大??!
二、注重學法,引導學生會學
1.指導學生在預習時學會自學
(1)課前讀一讀
預習時要認真,要逐字逐詞逐句的閱讀,用筆把重點畫出來,重點加以理解.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作出記號,教師講解時作為聽課的重點。
(2)課前想一想
對預習中感到困難的問題要先思考.如果是基礎問題,可以用以前的知識看看能不能弄通.如果是理解上的問題,可以記下來課上認真聽講,通過積極思考去解決.這樣有利于提高對知識的理解,養成學習數學的良好思維習慣。
(3)課前說一說
預習時可能感到認識模糊,可以與同學進行討論,在同學們的合作交流與探討中找到正確的答案.這樣即增加了學生探求新課的興趣,有可以弄懂數學知識的實際用法,對知識有個準確的概念。
(4)課前練一練
往往每課時的例題都是很典型的,預習時應把例題都做一遍,加深領悟的能力.如果做題時出現錯誤,要想想錯在哪,為什么錯,怎么改錯.如果仍是找不到錯誤的根源,可在聽課時重點聽,逐步領會。
2.在課堂學習方面,注重問題意識的培養,指導學生學會質疑
(1)營造課堂民主氛圍
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育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的安全的課堂氣氛”。課堂教學應該是民主平等的,因此,課堂提問并不單獨體現在老師問學生這一單向活動形式上,更多的是體現在老師激疑、學生質疑、師生共同析疑這種多向活動形式上。在教學中,要多使用激勵性、鼓勵性話語,鼓勵提倡學生大膽地討論、質疑。首先,教師要對學生的提問表現出極大熱情,不能置之不理或做簡單的結論性回答。譬如,當學生提出有價值或有代表性的問題后,可以用下列激勵性語言:“問得好!”、“非常棒!”、“多么好的想法啊,你真會思考!”、“這個問題很有價值,我們一起研究一下!”以及“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哪位同學有自己獨
特的見解?”等;對待思考得不正確的學生,要肯定其優點:敢于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樂于思考。并鼓勵他們繼續努力:“很不錯,你已經非常接近答案了”或者“你現在越來越積極思考了,老師相信你下次一定會表現得更好”等。不管學生提出什么問題和看法,教師都要耐心解答和引導。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學生才能大膽提出問題,出現奇思妙想,培養出問題意識,形成和諧愉快的教學氛圍。
(2)創設問題情境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課堂導入中好的設問如同向湖中投石,能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教師若能創造性駕馭教材,設計具有啟發性、探索性和趣味性的疑難問題,開講時就創設懸念,適當置疑,學生就會激起求知欲望而“愿聞其詳”。
(3)提問要具有啟發性,引發學生質疑
教師要善于通過呈現誘導材料或創設誘導環境,向學生提出富有啟發性的數學問題,使學生形成一種智力活動的刺激,從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發現問題,獲取知識。例如有的教師對平行四邊形的性質的教學,就是通過不斷設“疑”,令學生質疑,激發學生的思維來完成的。教師只有通過不斷設“疑”,引發學生思考,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才能使學生有疑可思、有問可提。
(4)要鼓勵學生善于動手實驗
數學是一門系統的演繹科學,但在它形成的過程中又是一門實驗性的歸納科學,一個數學概念、公式、定理等的產生,都經歷實驗、猜想、證明的過程,而猜想的過程就是向自己不斷發問的過程。所以數學實驗是學生獲得數學知識的重要手段。
3.課后復習指導學生學會歸納、反思
一是指導學生對每節課后的總結與反思。二是指導學生對階段性知識進行系統歸納、反思。不管哪一種歸納反思,都應當指導學生相信自己、樹立信心,對課堂學習進行認真地總結:上完一堂課,我學會了什么,有哪些收獲,在解題方面學會了哪些數學方法?存在的問題有哪些?如何解決、探究?通過反思學習活動,使學生發現成功與失敗的原因,提高自我總結、自我反饋、自我調整、自我完善的能力。
總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應該從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探究入手,充分調動學生興趣、情感和思維的積極性,由被動聽變成主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