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國春 編輯/南溪
新頒《民法總則》亮點速遞
文/徐國春 編輯/南溪


徐國春
上海君瀾律師事務所實習律師。曾做過20余年高中歷史和語文教師,多篇論文獲得過國家級獎項,多次被評為市級優秀教師。在緊張的工作中經過多年學習,于2014年考取律師A證,多年的司法考試學習,對法律的研究日漸精深,更多的是研究民商法和刑法。同時還考取了基金從業資格。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已于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該法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該法的公布引起法律界的震動,意義深遠。下面為大家闡釋《民法總則》諸多亮點。
《民法總則》第八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
該條牽引出來的是百姓最關注的彩禮錢,雖然該條沒有具體規定,只是說不得違背公序良俗,當地的風俗習慣可以聽取當地媒婆、村長、村委會主任等人的意見,必要時可作為證人出庭作證。這就是說,如果當地有“離婚退彩禮”的習慣,那么法律上也會給予支持。
《民法總則》第十六條規定,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胎兒在母體里,還沒有出生,不是自然人,但有沒有必要保護胎兒的利益呢?新法賦予胎兒民事權利能力。我們透過法條來探知以法條為載體的規范,胎兒的民事權利能力受正反兩條紅線約束:首先胎兒有民事權利能力,享有未出生即可獲得被贈與、繼承的利益;其次若胎兒出生時為死體,則其民事權利能力化為烏有。例如:某母親懷孕3個月時,父親因交通事故去世,若分娩時該胎兒是活體的,則享有繼承權,出生時未存活的,則無繼承權。對胎兒這個弱勢群體的保護,體現了法律文明的進步。
《民法總則》第十九條規定,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在大人們心中,八歲兒童實在是太小了,原《民法通則》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最低年齡是十周歲。之所以降了二歲,考慮到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兒童的心智和發育都較以前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將年齡下調,能更好地尊重兒童自主意識,還有助于保護其合法權益。
《民法總則》第二十六條規定,父母對未成年子女負有撫養、教育和保護的義務。成年子女對父母負有贍養、扶助和保護的義務。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隨著中國老齡化人口的增加,老年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嚴峻。現行民法通則欠缺對老年人的監護制度,新法強調對老年人的贍養和保護。孟子曰:“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人人都有年老時,加寬監護制度的適用范圍,使得我國的監護制度更加全面和現代化。

《民法總則》第二十七條規定,其他愿意承擔監護責任的個人或者有關組織,經被監護人住所地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同意的,可擔任監護人。
總則以家庭監護為基礎、社會監護為補充、國家監護為兜底。原民法通則中有單位擔任監護人的職責,新法刪掉此項。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深化,單位的職能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很多單位已經不具備社會管理職能,再讓其擔任監護人就牽強了。
《民法總則》第一百一十一條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并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
網絡時代,個人信息極易泄露,不知名的電話騷擾、欺詐、假諾,使人防不勝防,稍不小心就會掉進他人設計好的陷阱。個人信息屬于公民的隱私權,新法明確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對于保護公民的人格尊嚴,使公民免受非法侵擾,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具有現實意義。
《民法總則》第一百二十七條:法律對數據、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網絡虛擬財產曾受物權法保護,這次修改單獨列出來,如Q幣、微博賬號、域名等都是享有網絡虛擬財產權的。大數據時代網絡財富井噴出現并暴漲,網絡財富被盜事件也是日漸猖獗,讓人感覺到網絡雙刃劍“喜上眉頭偏帶憂”,新法增加網絡虛擬財產保護。《民法總則》凝聚成達摩克里斯之劍,高懸于違法者頭頂,震懾其違法行為。該法條填補了網絡虛擬財產保護的空白。
《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三條: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而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第一百八十四條: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見義勇為規定在《侵權責任法》中,這次修改變為單獨民法條文,其中的適當補償體現的是公平責任,弘揚的是中華民族的優秀精神,讓挺身而出、敢于面對惡勢力的英雄不再流血又流淚,不再幫人又受罪,同時傳遞正義的力量、勇于助人的美德,免除見義勇為者的后顧之憂,使救人做好事真正有了法律的保障。
《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3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現行民法通則普通訴訟時效期間是兩年,新法增加至3年,自權利人知道或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例如:甲被撞重傷,肇事司機乙逃逸,四年后案件得以告破,才知是乙所為,這訴訟時效得從4年后破案那天起算,可以向后推至三年內起訴。這彌補了兩年的不足,有利于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延長了找證據、找人的時間段,更適應權利義務關系日趨復雜的當代社會。
《民法總則》第一百九十一條規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
性侵未成年人是身體摧殘,更是心理摧殘,若治療不到位會影響人的一生,所以后續可能會需要心理等方面的治療。未成年人遭遇性侵,由于年幼,可能對這種事認知甚少,或因不愿、不敢、不知而沒有尋求法律的保護。新法將訴訟時效延長,受害人就可以主張更多的賠償,也可以讓侵害人最大限度地承擔侵權責任。如果是留守兒童遭遇性侵,完全可以秋后算賬,但要注意證據的取得和保存,以免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滅失。
洋洋一部《民法總則》,凝聚了幾代法律人的心血,這部法全面系統地確定了中國民事活動的基本規定和一般性規則,關系到每個人從“搖籃”到“墳墓”的方方面面,被譽為民事體系中的“小憲法”,影響至深至遠:總則尊重民事主體的自主判斷,體現了對人的終極關懷,對家的尊重。讓我們期待以《民法總則》為指引的《民法典》的誕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