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征(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博士) 編輯/易可
家長凡事代替,阻礙孩子成長
文/程征(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博士) 編輯/易可
1989年,聯合國通過的一部《兒童權利公約》,講到教育的目的時說:“教育是為了最充分地發展兒童的個性、才智和身心能力。”既然孩子是發展中的人,他們擁有發展全部體能智能的權利。如果家長溺愛孩子,凡事大包大攬,不就是在剝奪孩子發展的權利嗎?是否可以認為這是家長的一種自私行為?
據一項調查統計,超過一半(52.1%)的家長認為孩子的學習很重要,其他方面可以暫時放一放。最典型的就是處處為孩子大包大攬,對孩子有求必應,為孩子做決定。
白領陳女士有一個上初中的女兒,由于老公經常出差,陳女士也工作繁忙,時不時地還要加班加點;不過每次她若是事前知道加班,早上都會把飯菜做好,女兒放學回家只要把飯菜經微波爐加熱后就可以吃了。但有一次下班前,領導例外又給她派出一件新任務,要求干完再回家。那天,她拖著累得發酸的腿,晚上十來點才跨進家門。女兒一見她進門,立馬從電視機前蹦了起來,委屈地說:“媽媽,快做飯吧!我都快餓死了。”此時的女兒,已長得和媽媽差不多高了,媽媽心疼中略帶責備地問女兒:“若是媽媽臨時出差,必須去兩三天方能回來,你也就這樣干等著?”女兒聽罷不語,媽媽又接著問:“樓下賣什么的沒有?就不會拿錢買點吃的?餓肚子的滋味怪好受?”女兒小聲地辯駁:“你從來也沒讓我干過嘛。”媽媽這時似乎認識到:過于溺愛孩子,做家長的把家務全都大包大攬,會把孩子慣成光吃不干、毫無生活技能的人。
有一篇報道,說某小學出于一年級新生年齡小、動手能力差的考慮,為培養孩子基本生活素養,要求家長與孩子一起值日打掃衛生。本是為了讓家長手把手教孩子打掃,不料很多家長由于溺愛孩子和為圖節省時間,“身先士卒”地把活攬上身,最終家長與孩子一起值日的活動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一位學生的奶奶說:“我確實沒教過孫子如何打掃房間,輪到我的那兩次,都是直接進教室掃地、倒垃圾,之后就領著孩子回家了。”她也知道學校的初衷是為了培養孩子們的自理能力,但看著“還沒拖把高”的孫子在教室里瞎折騰,既浪費時間又浪費精力,還不如由自己代勞。
更極端的例子是幾年前浦東機場汪某弒母事件。汪某留日五年,從沒有打過工賺過一分錢,全靠母親供養。但母親每月7000元人民幣的收入,還要四處舉債,也難以支撐其在日本的全部開銷。汪某竟懷恨在心,在機場一見面,就對前來接機的母親狠心地捅了9刀……血的教訓啊!在譴責之后,我們還需對這起案件進行深刻的反思。可以說,正是家庭教育問題、心理健康問題等多重因素的疊加,才造成了這幕弒母悲劇。

在我國,如果一個孩子能幫助父母做家務,那一定會被夸為孝順。不過,在外國朋友看來,孩子做家務并不是什么稀奇事。或許是文化的差異導致教育方式的不同;我們應該認識到,相比如今許多家庭對孩子的過分寵溺、代替,導致那些已經成年的大學生都還沒有自理能力,國外家庭教育的合理一面確實值得我們重視。
比如,美國大多數的孩子都有家務活清單。父母們認為,孩子參與做家務,不僅僅是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孩子們更好地體驗自己是家庭一員的感覺,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責任心。根據年齡大小,他們分別設計了適合不同階段孩子的家務活,9~24個月,自己扔尿布;2~4歲,扔垃圾、整理玩具、澆花、喂寵物;5~7歲,鋪床、擺餐具、擦桌子、收拾房間;8~12歲,做簡單的飯、清理洗手間、使用洗衣機;13歲以上,換燈泡、做飯、洗衣、修剪草坪……
中國的家長望子成龍心切,他們更重視學業的領域,認為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學業開端是幼兒園重要的任務,而美國的家庭則將培養孩子獨立性和自主能力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美國人在教育、培養孩子的優良品質和個性方面,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做法與經驗。競爭充滿著美國整個社會乃至每一個家庭。人人憑本事吃飯,沒有人身依附,“靠自己的雙手掙錢”成為孩子們的自覺行為。
中國孩子與美國孩子有何不同呢,似乎中國孩子是抱大的,而美國孩子是爬大的。

有人說如今進入了精細化喂養的時代,父母對孩子的一切設計都要周密,吃什么、穿什么、做什么,每天怎么安排,等等。然而父母太能干,反而使孩子變得無能和脆弱。
香港富豪李嘉誠深知“千金難買幼時艱”的道理,從小就有意讓孩子們遠離富貴,自食其力,所以他的孩子個個事業有成。據介紹,比爾?蓋茨從來不給孩子零用錢,任何一點的錢都要靠孩子自己去掙,他的孩子也最終成為受人尊敬的人,這就緣于父母正確的教育理念。
因此,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多給孩子參與社會活動的機會,讓他在活動中逐漸順應社會的發展。還要從小開始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做什么事都讓孩子從他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對付出懂得回報,對幫助懂得感激,漸漸地,孩子的“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就會得到改變。
再次,不要給孩子提供過于優厚的物質條件,以免引發孩子盲目攀比、虛榮的心理。一些家境富裕的家庭,對孩子的物質需求無節制地給予滿足。還有一些不富裕的家庭也同樣“富養”孩子,自己勒緊褲腰帶,對孩子有求必應,一味遷就,孩子衣服要穿名牌的,文具要買高檔的。如果給于孩子無節制的安逸生活,優厚的物質條件,將使得孩子處處養尊處優,時時唯我獨尊,不知父母的辛苦,失去前進的動力。這樣的孩子不懂得生活的艱辛,不懂得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創造財富的道理,缺乏為生活而奮斗的情感體驗,缺乏面對困難、挫折的意志和克服困難、挫折的毅力。
孩子總有一天要獨自面對矛盾、面對困難、面對社會,家長從小什么事都為他代勞,以后又怎么辦呢?在“愛”的名義下,家長的大包大攬,實則是害了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