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顯炰 編輯/丙丁
游新加坡、馬來西亞隨筆
文/周顯炰 編輯/丙丁
前段時間,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CCTV-4)播放《遠方的家》欄目專題節目“一帶一路”系列片,我饒有興致地收看并被深深吸引。故而,我迫不及待地出發去東南亞華人聚集的美麗國度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進行一次觀光體驗游。
當我來到心馳神往的袖珍島國新加坡,立刻被那里整潔、有序的環境所迷住。車行路上,樓房鱗次櫛比,看不到一處令人生厭的廣告牌。鬧市里,車水馬龍,有條不紊,十分安靜。街邊簇擁著奇花異樹,相映成趣。行人步履從容淡定,怡然自得……市景、街景、園景、海景,無處不生輝,我真想靜靜地多流連一番——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太養眼了!那座安放著被譽為新加坡國家標志和人民精神象征的魚尾獅塑像的公園,是游人必到之地。這光彩照人的作品是東方文明的代表作,完全可以與丹麥的那尊迷人的美人魚雕像媲美。所以,每天吸引了數以千計的游人不遠萬里前來與之合影。觀賞之余,我更多的是思考:新加坡以花園城市享譽全球,城市精神可以用雕塑來體現,我們上海也在建設國際大都市,是否可借鑒新加坡的管理模式,來展現我們上海城市的精神和風貌?

全球最高的雙子塔

噴水的魚尾獅像
同樣,在馬來西亞的吉隆坡,那幢舉世聞名的雙子塔,也讓我嘆為觀止。這座全球最高的雙塔,在周邊摩天大樓的映襯下,顯得生機勃勃,獨樹一幟,成為該市乃至該國的標志。
馬來西亞盛產橡膠和棕油,這兩大支柱性產業傲立全球頂尖。我沿途看到,連綿不絕的棕油樹和深入內地的橡膠林,十分壯觀。給人的啟示是國家不論大小,只要真正抓住實業,就不怕危機叢生,利用各自國家優越的自然和經濟條件,也能成為有相當影響力的國家之一。

棕油樹

導游示范割膠

全球最大錫制啤酒杯
新加坡的華人已占該國人口的四分之三,馬來西亞也接近三分之一。所以,我在這兩個國家處處能遇到華人。誠然,兩地的導游也不忘介紹華人先輩遠涉重洋,白手起家、艱辛打拼的奮斗經歷。當我們來到號稱新加坡唐人街的牛車水地區,走進一家名為“萬裕祥”的中藥店,看到里面有一幅巨大的畫像和文字記載。此店的開創人是早年從祖國大陸來的著名中醫周蘭楷先生。他一生勤奮執著,用自己精湛的醫術,為當地人民治病,且不惜嘗遍生長在熱帶地區的許多藥草,以致聲名鵲起,并一代一代傳承下來,讓中華醫藥在海外發揚光大。我注意到藥店里人頭攢動,游客紛紛選購神奇丹藥,或自用,或饋贈親朋好友。
在馬來西亞也有一家享譽全球的“皇家雪蘭莪錫蠟制品廠”。尋根溯源,始知那也是一位來自大陸的潮州人氏楊坤先生在異國他鄉從事錫器制品的創業和經營。經過幾代人的精心打造,這家廠所生產的錫器不僅有日常生活用品,還有設計新穎的藝術品。這些產品因純度高,工藝精美,而被銷往世界各地。傳說,雪蘭莪州的蘇丹到澳洲去旅行,有很多人都向他夸獎雪蘭莪州的楊氏錫器,蘇丹這才知道自己的州因錫器這么有名,于是回國后封楊氏錫器為御用品,從此改名為“皇家雪蘭莪錫器”。華人創造的奇跡震驚海外。那天當我參觀結束后,佇立在門前那個全球最大錫制啤酒杯前,凝視良久,思緒萬千:楊氏家族背井離鄉,找到錫礦,不懈追求,精益求精,終于使錫制品成為馬來西亞三大國寶之一,實在是華人的驕傲。如今,為今后發展帶來巨大助力的“一帶一路”倡議已得到許多國家的響應,正證明了我們華人曾經為世界作出過巨大貢獻。
我們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的最后一晚,是住在金馬皇宮大酒店。導游介紹,那是一位愛馬的人士,靈感突發而選用了馬的元素,精心建造了那個金碧輝煌、豪華典雅的超五星級酒店。近二十年來,已接待過許多政府要員和社會名流。當我們乘坐的大巴駛入花園似的度假休憩地,仿佛來到了馬的世界:大門前的金馬雕塑神采飛揚,噴水池里群馬歡騰。我還驚喜地發現,大堂的四周、廳內的地毯、走廊的墻壁、餐廳的擺設、房內的家具乃至洗手間的標識,無不是各種馬的趣味橫生的造型和圖案。真乃匠心獨運,令人叫絕!于是,我索性放慢腳步,細細地瀏覽,慢慢地欣賞,并頻頻用相機拍了下來,生怕漏掉一件作品而帶來遺憾??粗粗?,我似乎也融進了馬的世界,那種圖騰化、神圣化的感覺,瞬間涌入腦海,許多有關馬的成語,諸如馬到成功、一馬當先、金戈鐵馬、快馬加鞭、馬不停蹄、千軍萬馬、汗馬功勞、天馬行空……都是中國文化創造的積極詞匯,是對馬的高度贊賞。我想,馬來西亞政府肯定也以此為豪,期望人們從這里收獲好運,為馬來西亞的騰飛帶來吉祥。

金馬皇宮大酒店外景

酒店家具之馬腿

酒店地毯圖案之馬

酒店扶梯旁裝飾之群馬
我曾在書籍和影視片中感受到了許多海外華人的赤子情懷。這次出游,通過導游介紹和自己親歷,更加深了這個印象。在從吉隆坡返回新加坡的途中,那位胖胖的中年女導游用帶有閩南口音的普通話,以生動形象的自我介紹,打消了我們長途旅行的疲勞。我豎起耳朵,聽得入神。她是這樣說的,雖然已加入了馬來西亞國籍,但自己的祖國永遠在心中,不會忘記,每一次接待祖國來的旅游團隊,一種親切感會油然而生,她也因此會想跟祖國的親人更多地進行交流。她還說,外婆生前經常對她說,早年華人被人瞧不起是因為祖國積貧積弱。外婆曾想回家鄉看看,無奈沒有條件,只能將心酸的日子慢慢打發。現在祖國強大了,不再遭人凌辱了。這個巨變,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華人。她母親也說,兒孫們要學好漢語,寧可少學其他什么。我想,這是血脈相連的情愫,是永遠不會改變的。此時此刻,我的感受比當年在春晚節目上聽張明敏演唱《我的中國心》來得更真切、更強烈。可不是嗎?導游講著講著,已熱淚盈眶,引發全車游客的共鳴。大家由衷地為自己是偉大祖國的一份子感到自豪,還能走出國門,與海外赤子相聚一堂,互訴心聲。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海外華人鐫刻著祖先的基因。我想,現在每人都在編織“中國夢”,而所有在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不論地位、財富、命運和國籍怎樣,都不會改變那顆“中國心”。正可謂:我們永遠是一家人,相親相愛的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