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綜合
競業限制面面觀
文/本刊綜合

競業限制是用人單位對負有保守用人單位商業秘密的勞動者,在勞動合同、知識產權權利歸屬協議或技術保密協議中約定的競業限制條款,即:勞動者在終止或解除勞動合同后的一定期限內不得在生產同類產品、經營同類業務或有其他競爭關系的用人單位任職,也不得自己生產與原單位有競爭關系的同類產品或經營同類業務。限制時間由當事人事先約定,但不得超過二年。競業限制條款在勞動合同中為延遲生效條款,也就是勞動合同的其他條款法律約束力終結后,該條款開始生效。
競業限制(Non-competition)這個話題,在《勞動合同法》實施之前稱為“競業禁止”,想必各位并不陌生。“競業限制”是指在離職后一定期限內,員工不得在生產同一產品或有競爭關系的其他企業任職,或自己從事同一產品的生產經營。競業限制是基于契約自由和誠實信用理念而產生對員工的基本職業道德要求之一,也是國外法律及實踐中所廣泛采取的做法,并且已經逐漸成為職場通行的準則。
在國內,我們可以在《公司法》《個人獨資企業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中找到對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競業限制規定。《勞動合同法》實施后,對競業限制的一些細節問題作了規定。
從法律規定看,競業限制應當包括競業限制的人員、期限、范圍、地域、補償標準和違約責任等。競業限制的內容通常體現在勞動合同、員工手冊、保密協議或競業限制協議中。實務操作中,有時還約定員工離職后定期通報就業狀況的義務,以此作為支付競業限制補償的前提條件。另外,也有企業在勞動合同中明確約定每月的工資構成中包含固定數額的競業限制補償,來代替離職后按月或一次性給予競業限制的經濟補償。
在員工領取競業限制補償后,如違反競業限制約定,根據法律規定,是要承擔責任的。實踐操作中,主要包括以下幾項:
違約責任:對于違約金的數額,則是由企業與員工在競業限制條款中明確約定,但要兼顧公平合理的原則,例如約定補償5萬,但設定違約金100萬,則有失公平。實踐中,企業的舉證義務相對困難一些,包括提供員工從事與原業務相競爭的業務的證據,形成完整的證據鏈,例如名片、社保繳存證明、簽約業務合同、錄音錄像資料、證人證言等。
賠償責任:《勞動合同法》第90條規定:“勞動者違反本法規定解除勞動合同,或者違反勞動合同中約定的保密義務或者競業限制,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在操作中,就會出現違約責任與賠償責任并存的問題。筆者認為,應當參照《合同法》的規定擇一行使,否則對員工來說顯失公平。
停止競業行為:一旦有證據證明員工違反競業限制約定,企業可以要求員工立即停止競業行為、消除影響并賠禮道歉,否則,企業有權訴請勞動仲裁委或法院判令員工停止競業行為,并有權要求賠償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
競業禁止,指對與特定營業具有特定民事法律關系的特定人員所為的競爭性特定行為的禁止。也就是說,權利人有權要求與其具有特定民事法律關系的特定人不為針對自己的競爭性行為。這里的義務主體是特定的人,即與特定營業具有特定民事法律關系的特定人。特定民事法律關系,一般由合同契約決定。
公司董事、經理競業禁止制度和競業限制雖有著密切聯系,但二者在實質上還是有較大區別。
義務的性質不同:前者是法定義務,已有法律明文規定在先,只要是董事、經理,就必須履行競業禁止的義務;后者是約定義務,只以約定為前提,如事先無約定,擇業就不受限制。
承擔義務的主體不同:前者是公司法中規定的董事、經理,部門經理而普通員工無需承擔義務;后者是公司的員工都可以成為競業限制的對象,其中是包括董事、經理,部門經理的。
承擔義務的時間不同:前者是董事經理任職期間,后者是與原單位解除勞動關系以后的若干時間。
承擔責任的形式不同:前者是侵權責任,后者可能是違約責任,也可能是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集合。
實踐中,有些企業在一份協議中同時約定保密和競業限制義務,這就容易使人產生一種模糊的認識,認為保密與競業限制是一回事兒,甚至有HR認為支付了保密費,就無需支付競業限制補償,這說明我們對兩者的認識存在誤區。
其實,競業限制與保密還是有區別的。
保密義務所限制的行為是對商業秘密的泄露和使用行為,而競業限制所限制的是從事某種專業、業務,或經營同類產品或業務。
保密義務是從消極意義上禁止相對人泄露、使用或允許他人使用商業秘密,并不禁止相對人設立競爭企業或到競爭企業工作。如果相對人有合法取得商業秘密的途徑,權利人就無權要求其承擔保密義務。而競業限制則是全面禁止員工利用其在職期間獲得的一切信息和技能的機會,這是一種積極意義上保護商業秘密的方法。
保密義務的產生基于法律的規定,或基于勞動合同的附隨義務,不管是否有明示的約定,員工在職期間和離職以后均承擔保守商業秘密的義務;而競業限制義務是基于當事人之間的約定而產生的,無約定則無義務。
保密義務是沒有期限的,只要商業秘密存在,員工的保密義務就存在;而競業限制是有期限的,具體由當事人約定,最長不超過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