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偉
摘 要:隨著我國城市化發展的腳步,城鎮建設的發展速度日益加快,為滿足城市人口的居住和商業用房的需求,建筑物逐漸走向更高層,地下室的修建也越來越大。高層建筑由于地下室面積大,高層建筑地下室的承重也較大,為釋放混凝土澆筑早期的應力,地下室的頂板、內墻、底板往往需要設置后澆帶。然而很多高層建筑地下室的建設不注重后澆帶的設置及施工,不嚴格遵守地下室的設計要求和標準規范,草率進行施工,從而導致地下室的使用時出現質量問題,甚至危及到建筑物的結構安全,對人身安全和財產造成嚴重的威脅。因此,高層建筑工程地下室后澆帶的設置要科學合理,加強地下室后澆帶的施工管理,遵循施工標準,完善施工工藝,提高工程質量,避免埋下安全隱患。
關鍵詞:建筑工程 地下室 后澆帶 施工技術 應用
1、后澆帶施工技術分類
1.1后澆沉降帶技術
地形和土質會對施工技術的效果造成影響。如果施工現場整體土質較為硬實,整體建筑的主體基礎硬度足夠,則需要采用后澆沉降帶技術來彌補高層建筑主體高度不平的問題。高層建筑的主體跟樓裙之間常常會碰到混凝土的裂縫問題,使用后澆沉降帶技術能夠將高層主體跟裙樓整體連為一個整體。如果施工地區的土質較疏松,由于高層建筑建自身的載荷較大,開縫情況可能比較嚴重,因此就不能采用后澆沉降帶的技術方法,只有設置永久變形縫來彌合。因此建筑企業在進行施工技術選擇時,需要重點考慮到土質的基礎形式、松軟程度、土層的分布情況等,要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不能采用單一的方法解決問題。
1.2后澆收縮帶技術
建筑施工中澆筑好的混凝土結構,因為水分的蒸發,在變硬的過程中,整體形態會變小,會導致混凝土的澆筑范圍縮減,從而影響到整體建筑施工質量。此時可以利用后澆收縮帶技術對混凝土進行再次整修。因此在進行澆筑時,建筑結構伸縮縫的距離要適當留取,同時注意留好后澆帶的位置,以方便進行澆筑后的施工。
1.3后澆溫度帶技術
由于澆筑后混凝土由于水分蒸發逐漸凝固變硬,內部的溫度應力會促使混凝土出現裂縫,因此在進行混凝土施工時,要預留一定的空間來抵消混凝土內部的溫度應力,避免混凝土表面產生較大的形變和裂縫。利用后澆溫度帶技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施工期間的混凝土自身的收縮情況,從而保證施工質量。
2、后澆帶施工技術的作用
2.1解決沉降差造成的不良影響
在建筑施工過程中,不同施工階段的基礎工程受力不同,施工人員可以利用后澆帶施工技術,將建筑結構與基礎工程進行分離,從而避免沉降差對高層建筑工程建設施工質量造成不良影響,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質量。
2.2縮減溫度收縮對建筑工程施工質量的影響
通常施工工作完成一段時間,混凝土結構內部受到溫度的應力的影響會出現收縮的情況,會導致混凝土結構產生裂縫。后澆帶施工技術可以為混凝土結構構件收縮提供充足的空間,避免溫度收縮對房屋建筑工程建設施工質量造成不良影響。
2.3使建筑結構形成一個整體
后澆帶將房屋建筑分為若干部分,并將這些部分獨立施工,彼此之間預留出施工縫。在各部分施工完成后統一填充處理這些施工縫,從而使得建筑結構形成一個整體。
2.4適應性強
后澆帶結構的強度比一般的聯接結構強度要大,因此后澆帶施工技術可根據建筑工程結構的性質及功能,使用不同的填充材料。
3、地下室外墻后澆帶的施工技術
“后澆帶是指在現澆整體鋼筋混凝土結構中,只在施工期間留存的臨時性的帶形縫,同時也是為在現澆混凝土鋼筋結構施工過程中,克服由于溫度、收縮而可能產生有害裂縫而設置的臨時施工縫,后澆帶起到消化沉降收縮變形的作用,根據工程需要,在保留一定時間后,再用混凝土澆注密實成為連續整體的結構。”通常情況下,在進行房屋建筑地下室外墻后澆帶及其邊側混凝土后澆帶防水施工時,會采取預留凹槽、臺階式或平口式三種類型的后澆帶。并在后澆帶的中間部位粘貼止水條和止水帶,以期減慢膨脹,起到止水防水效果。在選用后澆帶時,要結合房屋建筑施工的具體情況,大部分地下室都是框架支柱結構,所以地下室外墻的后澆帶混凝土施工應該在主體結構封頂后再進行,施工人員應在外墻后澆帶處預留凹槽,并要在施工階段于主體結構外側設置擋土板,并附加防水層。擋土板可以采用厚度約為5mm的鋼板,這樣可以有效地避免施工時工期較長導致回填凹槽的混凝土混入地下室外墻后澆帶混凝土中。
4、施工工藝
施工環節是后澆帶的建設過程中重要組成部分,合理的施工工藝和施工技術能提高后澆帶的施工質量,促進地下室建設工作的開展,后澆帶主要施工工藝技術如下。
4.1后澆帶施工之前,首先應清理工作臺面,將接縫處的浮灰清理干凈,去除表面毛刺,隨后利用清水沖洗,保證底板干凈,無雜物和松散的混凝土。縫內無浮水后采用泵送混凝土進行澆筑,砂漿一定要符合設計要求運出施工部位,不能夠澆筑在后澆帶內部。
4.2明確后澆帶類型,確定合理的后澆帶施工時間。一般后澆帶在建筑物主體建設完成后,等建筑沉降趨于穩定便可進行后澆帶的施工。而伸縮后澆帶的限制較多,比如水泥品種、水灰比、混凝土的養護條件相差較大,最好控制兩個月等混凝土收縮完成,然后進行澆筑。
4.3后澆帶現場施工時應從兩個方向連續進行澆筑,做到一次成型,不得留下施工縫隙。混凝土澆筑高度不得超過2m,當超過2m時,采用溜槽設置降低高度,避免出現離析現象。澆筑后應利用機械振搗進行振搗30s左右。
4.4后澆帶完成澆筑之后要及時進行養護工作,確保后澆帶的質量。養護時間視季節而定,夏季溫度較高,養護時間短,但應避免陽光直射,及時濕潤;冬季時間較長,至少28天,溫度較低,應及時做好保溫措施,避免出現凍融現象。
結語
在建筑工程中應用后澆帶施工技術,能夠降低混凝土結構的收縮應力,提高建筑工程整體施工質量。因此,建筑企業要重視后澆帶施工技術的應用,加強后澆帶施工技術的管理監督工作,提高培養相關技術人員的專業水平,不斷優化后澆帶技術工藝,進而推動建筑企業的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媛媛.后澆帶施工技術在建筑工程中的應用[J].居業,2016,(10):101-102.
[2]于麗莉.民用建筑工程后澆帶施工技術研究[J].低碳世界,2016,(18):141-142.
[3]李冠鵬.建筑工程地下室后澆帶施工技術[J].民營科技,2016,(06):125.
[4]許蕾.芻議建筑工程中后澆帶施工技術[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6,(16):263.
[5]楊洲.建筑工程地下室后澆帶設置與施工技術探究[J].建材與裝飾,2016,(23):41-42.
[6]伍建偉.建筑工程地下室后澆帶設置與施工技術探析[J].住宅與房地產,2016,(12):146.
[7]楊海島.建筑工程地下室后澆帶設置與施工技術探討[J].技術與市場,2016,(02):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