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
[關鍵詞]現代農業;概況;途徑
黑龍江作為全國第一耕地大省、第一產糧大省、第一綠色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具有農業自然資源、組織化程度、科技實力、生態環境和產業基礎等方面的巨大優勢和發展潛力。近年來,全省抓住“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的有利契機,以實施大規模、大農機、大科技、大合作為突破口,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大膽創新,勇于實踐,強力推進現代化大農業建設。本文從七個方面探究如何發展黑龍江現代農業。
一、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增強現代農業內生動力
第一,建設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鼓勵新型經營主體聯營聯合,對管理科學、運行規范、規模較大的新型經營主體,鼓勵和引導其組建聯合社,建設集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全產業鏈聯合體,有效提升綜合經營能力和市場化運行水平。第二,建立農村新型產權制度。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加快土地確權登記、集體產權改革等領域改革步伐,有效激活農村生產活力。第三,創新農業政策支持體系。健全農業多元投入機制,財政支出重點向農業農村傾斜,預算內中央投資重點用于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土地出讓收益重點投向農業土地開發、農田水利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并通過稅收減免、財政補貼和投資補助等措施,引導各類主體參與農村產業發展和公共設施建設。
二、加大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提升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
第一,健全公共服務機構。按照“綜合設置、分類建設、多功能、一體化”的思路,整合資源,建設一批功能多元、場所固定、設施配套、人員精干、服務優質、運行規范的基層農業公共服務中心,構建縣鄉有服務機構、村有服務站點的農業公共服務網絡,以此推動農業公共服務觸角向鄉村和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延伸。第二,發展合作服務組織。扶持興辦服務型農民專業合作社(包括畜牧合作社和林業合作社),重點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從事農產品加工和流通服務。第三,壯大專業服務企業。培育農機作業、機具維修、科技服務、動物防疫、產品推介、品牌營銷、專業市場運營管護等專業服務公司。第四,整合社會服務力量。支持農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設農業綜合服務示范基地,開展農業技術推廣服務。
三、堅持保護開發并舉,推動農業綠色生態發展
一要實施耕地保護制度。積極推進減化肥、減農藥、減除草劑,改善土壤環境,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二要加強生產環境治理。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促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大力發展循環農業,有效減少農藥面源污染,凈化鄉村環境。三要加強質量安全監管。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四、加強農業生產要素建設,補齊發展短板
一要提高農機裝備水平。按照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繼續組建現代農機合作社,著力優化和調整裝備結構,重點增加大馬力拖拉機、大型免耕播種機、植保機械以及經濟作物生產機具等先進適用農業機械的裝備數量和質量,推進農業生產由全程機械化向全面機械化轉變。二要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加強育種、耕種、植保等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加快建立農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備、運轉高效、支撐有力的農業技術支撐體系,增強科技引領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能力。三要加強設施農業建設。加快互聯網、物聯網技術在農業設施化生產上的應用,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建立農產品質量可追溯系統,進一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五、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產品供給水平
一是穩定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等優勢產區的水稻面積。加快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特別是加大黑龍江、烏蘇里江、興凱湖水利工程建設力度,改進水稻灌溉方式,擴大自流灌溉面積,減少井灌面積,控制地下水開采。二是調減玉米面積。調減我省北部地區第四、五積溫帶,以及農牧交錯帶的玉米種植面積。擴種大豆雜糧薯類和飼草作物。調減的玉米面積改種大豆、春小麥、雜糧雜豆及青貯玉米等作物。構建合理輪作制度。
六、積極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加快農業三次產業融合發展
一要推進農業產業鏈條延伸。抓住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領域的機遇,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重點發展精深加工、主食加工、綜合利用等領域。二要推進農業效益鏈條延伸。大力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支持合作社向加工領域延伸,建設精選、包裝、保鮮、冷藏、烘干等初加工設施,增強農產品產后商品化處理能力。三要推進農業利益鏈延伸。創新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聯結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基地和農戶、建立緊密利益關系的組織形式,推行盈余分配、股份分紅、利潤返還等聯結方式,探索開展農民以土地入股農業產業化經營試點,引導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給基地注入設施、資金和裝備等現代生產要素,讓農民更多分享加工和銷售環節收益。
七、借助兩種資源市場,推動農業對外開放合作
一要加強對外農業開發合作。大力推進以對俄農業為重點的農業開發合作。積極發展境外農業,大力發展與“一帶一路”、“中蒙俄經濟走廊”沿線國家的農業投資合作,鼓勵和支持企業及合作社走出去,建立境外農業生產基地和生產園區,打造大型跨國農業集團。二要引導社會資本進入農業。繼續擴大農業領域對社會資本的開放步伐,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利用租賃、參股、合作等方式,參與農業生產經營。三要推動農業金融保險發展。創新農村金融保險服務,加快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發展農村普惠金融,全面激活農村金融服務鏈條。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