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摘 要]突發事件可能會對社會產生較大影響,政府通過新聞媒體向公眾傳播相關信息,使公共輿論朝著有利于社會穩定和有利于公共利益方向發展。現今社會信息來源渠道越來越復雜,傳播途徑多樣化,傳播速度越來越快,對輿論引導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突發事件輿論引導效率是刻不容緩的。
[關鍵詞]突發事件;輿論導向;正能量
突發事件通常是毫無準備和預見性的,是偶發性的,也是任何社會制度都不可避免的。突發事件可分為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四類。因為容易造成嚴重的社會危害和社會不穩定性,所以需要采取適當的應急處理措施,以減少不良影響。
新聞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是通過新聞媒體等傳播途徑對公眾的思想和行為進行正確引導。在新聞報道中,讓公眾人群接收到一個正確、積極向上的影響,使公眾輿論朝著有利于社會整體利益的方向發展,讓新聞報道起到宣傳正能量,對人民群眾和社會起到一個好的導向作用,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有利于消除社會上不必要的恐慌,維護社會穩定,對社會公共情緒有一個良好的安撫作用,減少突發事件對社會的不良影響,降低突發事件對社會的傷害,對緩解公共的不安情緒和恐慌心理也有很大的幫助,也會對社會秩序的維護起到一個積極的作用。
一、顧全大局,及時全面
突發事件如果不能及時的做好信息發布工作,那人們就會通過各種渠道去尋求自己心目中的事情“真相”,往往得到的都是一些謠言和虛假信息。這種情況下不但不能很好地進行輿論引導,還會造成謠言的傳播,反而可能會出現社會動蕩,激化社會矛盾。謠言產生的原因,是人民無法通過正規渠道及時有效的獲取突發事件的真實信息,也有可能是別有用心的人在借機惡意制造謠言。面對謠言,要及時準確的披露事件的真相,把真實有效的信息及時的傳播出去。所以要求新聞媒體要有大局觀,要本著科學民主的精神,及時有效地進行宣傳。在事件持續的發展過程當中,多角度、全面地進行深度報道,及時掌握事件的發展走向,能夠全面的做出有質量、有水準的新聞報道,達到最好的宣傳目的。
二、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要想建設一個良好的輿論環境,就要用正確的輿論去引導人,這也是新聞工作者的神圣職責。新聞工作者要在客觀、公正的前提下,堅持以宣傳社會正能量為主,努力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突發事件的報道,如自然災害等對社會影響較大的,媒體更應該注意要宣傳什么、提倡什么,如何能更好地為突發事件的解決提供幫助。
新聞宣傳工作應該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這個總要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的決策和部署,為推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提供科學文化知識和正確的輿論支持。新聞工作者也要求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建設一支政治覺悟高、業務水平高的新聞工作者隊伍。端正我們的職業精神和道德,并不斷提高廣大采編人員的業務水。減小一些不必要的錯誤,提高工作質量,明確知道什么題材可以發表,什么題材不可以發表,什么題材應該大力宣傳,這樣才是一個合格的新聞工作者。
三、完善監督機制
要想能更好地做好輿論引導工作,首先就應該有一個較為完善的輿論監控系統和防控機制,輿論監控機制可以有效地對謠言進行早期發現和跟蹤,能夠及時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去做好辟謠準備工作,也能夠為控制輿論的走向提供幫助。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通常都是在黨政機關領導下為社會大眾服務的,都是弘揚主旋律,宣傳正能量,不會出現嚴重的輿論導向錯誤。由于新興網絡媒體傳播速度快,全民皆可傳播信息的特點,致使公眾無法辨別信息的真假,對不利信息的傳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我國僅手機上網用戶就有7億多人,超過歐洲人口總量。并且機上網用戶其評論、轉載、傳播是十分便捷的,假如一種錯誤的輿論被傳播,很快就會有大量的群眾被蒙蔽,然后可能會產生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輿論監控是一個很重要的工作。
四、加強全媒體之間的合作
隨著網絡媒體和手機媒體的高速發展,報紙、期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已經和互聯網、手機媒體共同組成了一個全媒體時代。全媒體時代下,人們的信息來源多種多樣,獲取信息的時間也越來越短,甚至人們已經從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身份轉變成信息發布者和信息傳播者,但是人們對信息真實性的辨別能力卻很低,這樣對社會的穩定來說是一個嚴酷的挑戰。所以說,以政府為主體,引導相關單位與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之間進行廣泛的交流與協助,對突發事件的新聞進行全范圍立體的報道態勢,在短時間內向社會進行全方位的新聞報道,引導社會輿論向有利的方向發展,以社會安定、團結、發展為重,為社會進步做貢獻。通過不同的媒體向不同的受眾群體宣傳正能量,讓更多的人看到向善的力量,讓高尚的道德追求深入人心,將愛的力量傳播得更遠更廣,讓整個社會變得更加溫暖和積極。
五、人文關懷
所謂人文關懷就是要關心人、愛護人,更要在精神層面給予支持和照顧,在新聞采訪中將人實際的需要作為一個采訪內容。并通過報道,讓受災群眾和其他社會上關心此事的人感受到來自政府、社會團體、個人的幫助,在援助過程當中體會到人文關懷的溫暖,也是新聞媒體通過宣傳報道傳遞愛心的過程。如汶川地震,我國媒體在報道中,很好地注意了人文關懷。媒體通過引導輿論,充分尊重了新聞當事人的各種權利,尤其是人身權,在多角度進行了有溫度的報道,密切關注受災群眾的命運,宣揚面對災難人性的美好。
在當今社會,媒體之間不應該為了爭奪收視率一味迎合大眾,更不應該過度的煽情、宣傳刺激,為了收視率大肆渲染暴力、災難事件血淋淋的一面,卻不考慮受害者的悲慘遭遇,從而喪失了媒體該有的人文關懷。新聞傳播本來就是一種人文活動,新聞工作者要有社會責任和職業道德,在新聞報道中,在滿足公眾知情權的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和顧及相關人士的感情等相關因素,這才是突發事件報道中的人文關懷。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