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歡+徐潔
摘要:自我國加入WTO以來,我國的對外經營貿易擴張迅速、發展勢頭迅猛,與此相應的國際貿易融資工具和貿易融資方式層出不窮,我國的商業銀行迎來走向世界的良好機遇,有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本文針對我國商業銀行的融資現狀進行分析,總結發展趨勢,并據此對我國商業銀行融資過程提出建議。
關鍵詞:貿易融資 商業銀行 發展趨勢
對外貿易在全球經濟增長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推進,這種趨勢愈發明顯。我國在加入世貿組織后,堅持改革開放、牢牢抓住機遇,對外貿易取得了巨大成就,為擴展海外市場帶來全新的機遇和廣闊的平臺。這不僅促進了國內經濟的發展,也為世界經濟的發展作出貢獻,推動世界經濟朝著更加和諧、更加均衡、更能共贏的方向發展。
近年來,我國貨物進出口額總體呈上升趨勢。其中,2010年至2014年一直呈現上升態勢,特別是2013年進出口總額首次榮升世界第一,達到4.16萬億美元;到2015年,雖伴隨著全球經濟的下行我國貨物進出口額略有下降,但當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和出口額已連續三年蟬聯世界第一。從數據上看,在進出口貿易中,我國的出口額始終高于進口額,2015年我國出口額為2.28萬億美元,進口額僅為1.68萬億美元。(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局官網)
在我國“走出去”“引進來”等經濟政策的大背景下,近年來的進出口貿易數據也客觀的反映出進出口貿易仍然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之一。金融危機以后,全球經濟低迷,嚴重影響了以進出口為主營業務的企業的發展。與此相對應的國際貿易融資工具和貿易融資方式的出現,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進出口企業在途資金的占用問題,同時,商業銀行也可以憑借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簡便操作和使用范圍廣的特點來彌補資本市場的缺陷,拓展銀行表外業務的發展。
本文主要通過對我國商業銀行貿易融資現狀的分析,著重研究我國商業銀行貿易融資面臨的問題,總結提煉我國商業銀行貿易融資的發展趨勢,提出相關建議和措施。
一、我國商業銀行貿易融資的現狀
貿易融資,是指銀行在進出口商的進出口商品交易中,運用一定的融資工具和融資方式,為進出口商提供與進出口貿易相關的(如預付款、應收賬款)短期資金融通,包括信用證(含國際及國內信用證)、托收、匯款、保理等業務項下的授信及融資(含由此派生的遠期結售匯項下授信)和本外幣非融資類保函項下的授信。
我國商業銀行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進行貿易融資業務,起步較晚。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我國的貿易融資業務才得到快速發展。貿易融資具有盈利高、成本低、范圍廣等特點,能夠為商業銀行帶來融資利息收入外,還有各類中間業務收入。因此,貿易融資業務已悄然成為我國商業銀行的戰略性業務,像中、農、工、建、交等商業銀行已經形成了較為全面的國際貿易產品線,國際結算業務結算量及派生收益在銀行業務中的占比也越來越大。
(一)貿易融資的優勢和重要性。從銀行角度來說,首先,范圍廣。貿易融資的對象不僅包括大中型的制造業企業,而且包括般的中小型企業和大宗產品貿易商,范圍相對較廣泛。其次,收益高。貿易融資業務在銀行創收和銀行收入結構的調節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商業銀行能夠在貿易融資業務中直接獲得融資利息收入和手續費等中間業務收入,如進出口信用證、進出口押匯、保理等業務手續費;另一方面,由于貿易融資利率實現了自由化,融資綜合定價較為靈活,各家銀行根據對客戶的綜合考量可自行調控對客報價,在符合內部管理要求的情況下可有效調節銀行的利息收入和中間業務收入。第三,風險低。貿易融資是基于企業真實有效的貿易背景的融資,更注重的是企業貿易背景的真實性和連續性,商業銀行對企業交易單據進行審核,調查其上下游交易對手、企業信用、貿易周期、還款能力等,資金不易產生移位,融資期限與貿易周期嚴格匹配,風險相對較小。第四,審批流程簡便。相對于流動性貸款而言,貿易融資審批流程相對簡便,時效性強,能夠滿足進出口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短期融資需要,更易贏得優質客戶,提高核心競爭力。
從企業角度來說,第一,門檻低。在貿易融資中,銀行對企業的準入要求不同于流動資金貸款,在對企業規模、盈利能力等授信評級條件的要求上較為寬松,主要重點審核企業貿易背景的真實性及信用情況等,因此企業通過真實的交易背景來獲得短期融資的可能性加大,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問題。第二、成本低。在我國,貿易融資利率實現了自由化,貿易融資利率普遍低于銀行貸款利率,因此企業的融資成本相對較低。
貿易融資相對于一般流動貸款而言具有明顯優勢,對銀行、對企業、對社會經濟能形成一種多贏的局面。貿易融資的發展,可以使商業銀行獲得更大的收益和發展,可以使企業借助貿易融資手段在競爭中鞏固市場地位,更可以促進解決宏觀經濟運行中的問題,促進國家貿易的發展。
(二)我國商業銀行貿易融資的現狀。隨著改革開放之后的一系列探索和發展,進出口額不斷上升,為商業銀行發展貿易融資業務帶來了巨大的機遇。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十分看好貿易融資市場的前景,在不同程度上加大推廣貿易融資業務,提升了貿易融資業務在銀行業務中的占比份額。結合我國當前的市場經濟環境,我國的貿易融資現狀可歸納如下:
第一,貿易融資業務規模不斷擴大,貿易融資力度進一步加大。國內商業銀行紛紛發展國際結算業務,搶占國際結算市場份額,以應對我國對外貿易的飛速增長,貿易融資業務因此得到了巨大的發展。整體規模逐步擴大,貿易融資總量日益增長,并帶動了貸款額度的增長,銀行業務范圍的進一步拓寬;貿易融資力度也進一步加大,為支持國內企業大力發展海外業務,商業銀行加大了貿易融資的資源投入,加快設立海外機構步伐,如中國銀行,目前海外機構達600余家,中國工商銀行400余家。第二,商業銀行融資結構不斷優化,但仍以傳統貿易融資產品為主。雖然我國商業銀行為滿足客戶需要,不斷進行改革創新,適時地推出了一些新興的貿易融資產品和服務手段,國際結算方式逐漸從信用證轉向賒銷,應收賬款融資已逐步成為貿易融資的主要品種,但我國商業銀行貿易融資業務仍然以傳統基礎融資方式為主,如貼現、出口押匯等業務,在貿易融資業務中占了將近70%。第三,受全球經濟波動的影響,貿易融資風險呈上升趨勢。
方面,伴隨著我國商業銀行貿易融資規模的不斷擴大,貿易融資進一步滲入到進出口商雙方以及其“供應鏈”中上下游多個企業的各類商品交易的全過程中,貿易融資風險也隨之上升;另一方面,在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以后,全球金融危機的余溫仍然存在,一些中小企業面臨訂單減少甚至倒閉的危險,一些外資企業受境外母公司的影響資產減少等,都會直接導致貿易融資的風險急劇上升。
二、我國商業銀行貿易融資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在貿易融資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國際貿易結算工具多樣化,新業務不斷推出。如何抓住機遇,轉變增長方式,提升國際結算量,提高融資效益和中間業務,已漸漸成為各大商業銀行提升服務質量、增強競爭力的首要任務。縱觀我國商業銀行貿易融資的發展情況,仍存在諸多問題:
(一)商業銀行貿易融資發展理念滯后。第一,我國商業銀行對貿易融資業務未從根本上予以重視。首先,傳統信貸業務依舊是商業銀行的首推業務,銀行從業人員對貿易融資的認知和關注度遠不及傳統信貸業務。在銀行的盈利模式下,貿易融資盡管風險小、收益高,能夠為銀行帶來衍生業務,但貿易融資業務在體量和派生收益上依舊遠小于傳統信貸業務。以中國銀行為例,貿易融資收入占其毛收入的比重不超過10%,其他商業銀行的比重基本不足5%。其次,大多數銀行的貿易融資產品是依附在公司業務條線產品上的,產品營銷、風險管理等分散在多個部門,職能界定不清晰,流程環節復雜,無法滿足貿易融資時效性的要求,缺乏專業化經營的保障。第二,我國商業銀行的業務流程不適應貿易融資特點。
(二)商業銀行貿易融資創新力度不夠。第一,我國商業銀行貿易融資業務創新機制缺乏,動力不足。第二,商業銀行電子信息技術落后,產品創新難以跟上時代的步伐。
(三)我國商業銀行貿易融資風險管理能力落后。第一,對貿易融資業務風險意識薄弱,認識不足。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起步較晚,開展貿易融資業務的時間也較晚,尚處于探索和發展階段,皆不成熟,各種約束機制不健全,缺乏對貿易融資業務的有效分析。第二,缺乏有效的風險管理體系,風險管理業務流程有待完善。
(四)我國貿易融資立法不完善,外匯監管存在缺陷。貿易融資業務涉及范圍較廣,客觀上要求對國際貿易過程中各種行為的權利和責任有明確而具體的法律界定,但我國的金融立法明顯滯后于業務的發展,與國際法律法規相差甚大。例如,對如何管理海外代付等貿易融資業務,如何理解押匯業務中銀行對貨物單據與貨物權利等都缺少明確的規定。當前,國際市場競爭、貿易規則博弈的加劇也給我國外貿管理體制帶來了挑戰。
外匯管理部門等外部監管機構對商業銀行貿易融資操作風險的監控力度較為乏力,很多貿易融資產品均涉及到法律、政策的空白,因此難以監測到銀行貿易融資業務的開展、風險等真實情況,缺少監測、統計手段,也沒有有效的事前監管,缺乏效率。
(五)貿易融資專業人員整體素質有待加強。貿易融資業務是一項專業性較強、操作較復雜的業務,因此對從業人員的要求較高。但目前我國商業銀行貿易融資專業人才匱乏,人才結構單一我國商業銀行對貿易融資人才的培養也不成熟,各大銀行人才競爭又非常激烈,因此,既具備良好的專業知識背景,又了解各種金融外匯監管政策的高素質人才相對匱乏。而大多數的銀行貿易融資從業人員也只熟悉國際結算的流程而對信貸管理和企業商品交易過程缺乏深入的理解,無法準確判斷和掌握客戶資信情況,這不僅影響了貿易融資產品的推廣,也無形中加大了貿易融資的風險性。
三、我國商業銀行貿易融資的發展趨勢
(一)樹立創新理念,形成貿易融資業務“鏈式發展”。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的大幅提升為發展貿易融資業務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各大商業銀行必須要更新理念,提高對貿易融資業務的認識,調整工作思路,創新經營策略,形成“鏈式發展”,才能在國際貿易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二)加強風險管理,健全貿易融資內部控制機制。貿易融資業務的發展必須要突破傳統的風險控制理念。一是要建立貿易融資風險預警機制和風險管理體系。商業銀行要根據該行實際情況,制定貿易融資風險管理相關的制度和規定,建立貸前、貸中、貸后風險控制制度,覆蓋國際結算所有崗位和業務環節,對整個貿易融資業務過程實行全方位、全過程的風險監控。二是設立專門的貿易融資風險管理機構,分析風險產生的原因,找出防范和解決的辦法,對風險進行統籌管理。三是強化銀行內部稽核部門的監督,加大對貿易融資風險管理的投入。
(三)適應經濟形勢,加大貿易融資產品創新力度。一是挖掘傳統貿易融資產品的發展潛力。傳統貿易融資產品在商業銀行貿易融資業務中雖占比較大,但仍有潛力待挖掘。商業銀行應從業務流程、產品組合、優質服務等多角度著手改進,發揮傳統產品的優勢。二是認真分析客戶群,全方位地開發設計新型產品。商業銀行應注重研究客戶需求,加大投入力度,挖掘和創造金融需求,研發、設計符合企業需求的產品,逐漸擴大新產品的覆蓋,為客戶提供更多的方案選擇。三是加強同業特別是與外資銀行的合作。借鑒外資銀行的先進經驗,引進成熟的貿易融資產品,結合國內貿易背景,創新適合國內貿易融資的產品。
(四)強化外部監管,構建貿易融資良好市場環境。一是我國應與國際接軌,在借鑒國際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加強對我國貿易融資現有法律法規的研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完善相關立法,建立切實可行的方案,為貿易融資的發展保駕護航。二是發揮外部監管作用。
(五)借助科技力量,建立貿易融資電子化綜合信息平臺。目前,供應鏈融資已成為貿易融資創新發展的一條思路,各大商業銀行也紛紛予以高度重視,結合上述提及的“鏈式發展”,想要促進整個供應鏈的快速發展,客觀上需要為供應鏈上的各個企業(包括供應商、經銷商、物流企業等)建立一個電子化綜合信息平臺。商業銀行可以通過這個平臺,實現單證的無紙化傳輸和貿易信息的電子傳遞,實時、高效地獲得整個供應鏈的信息數據,而企業可以通過這個平臺省去跑銀行的時間,直接向銀行反映需求,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實現金融需求與業務辦理的同步。
(六)加強人才培養,打造貿易融資復合型專業人員隊伍。一支擁有豐富經驗、敢于創新拼搏的專業化隊伍,是貿易融資業務得以發展和創新的關鍵因素之一。我國開展貿易融資業務起步晚、時間短,因此急需精通國際慣例、操作技術及信貸業務的復合型專業人才。此外,商業銀行還應提高貿易融資高級管理人員的素質,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加大資源傾斜,加快培養一批高水平、高素質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