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典云
摘 要: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需“課內打基礎,課外練功夫”。“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以課本例文為點,輻射課外,讓課外閱讀進入課堂,使學生由漫無目的地泛讀、憑興趣讀,發展為有目的、有意義地讀。
關鍵詞:得法課內;多措并舉;內外銜接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對學生閱讀情況做過長達十幾年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一個人要具備較好的母語素養,必須要有四千多萬字的閱讀量。《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小學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45萬字。要完成這個閱讀任務并非難事,一個重要的舉措就是立足語文課本,以課內為點,課外為面,加強課內外閱讀的有效銜接,讓課外閱讀課內化。
一、得法課內,受益課外
學生要想在課外閱讀上有所感悟和收獲,首先必須在課內閱讀上下功夫,而且要下足功夫。課內形成的閱讀能力的強弱決定著課外閱讀的效果。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需“課內打基礎,課外練功夫”“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課堂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交給學生一把鑰匙、一桿獵槍,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質疑,學會思考,學會運用,學會創造。
沒有課內閱讀教學的基礎,就根本談不上在課外閱讀方面求發展。所以,要在閱讀教學中,結合教材特點及學生實際,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閱讀方法有很多,但都應“以讀為本”。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充分地讀,讀出形,讀出意,讀出情,培養學生自讀、自省、自悟,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
還要在課內閱讀中訓練學生一些讀書方法,例如,碰到不懂的字詞要查字典并且聯系上下文理解意思;畫出優美、含義深刻的句子,摘抄好詞佳句;讀后要注意思考所得所感;背誦精彩片段、優美范文;寫讀書筆記,培養隨讀隨記、“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等。葉圣陶說過,語文課要求教師致力于“導”,并且“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漸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師教授之謂也”。
二、率先垂范,多措并舉
把每個學生領進書籍世界,培養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慧升級的指明燈,語文教師責無旁貸。學生讀書的興趣與水平直接受老師的影響。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讀書的行為是學生讀書的榜樣。在培養學生讀書興趣的諸多做法中,最樸素、最有效的一條就是教師“身先士卒”。在教學之余,我經常到學校圖書室借閱書籍,內容涉及教育教學類、兒童文學類等,所以,我教過的孩子都喜歡閱讀。從《安徒生童話》《伊索寓言》到《十萬個為什么》《西游記》再到《三國演義》《水滸傳》《潘家錚科幻作品集》等,學生所讀書籍涉獵廣泛,拓寬了知識視野,溫潤著金色童年。
為了讓學生讀有所獲、讀有所得,我經常利用上課前的時間組織學生“五分鐘演講”,按學號每天一名學生登臺“演講”自己的讀書所得。為了不給學生增加難度,我規定,圍繞所看的書,說什么都可以。可以說學生喜歡的書中的一個人物,可以將看的內容作為故事講給大家聽,講的內容可多可少。一個學生講完,其他學生發表看法,進行評論,也可以就此展開辯論。為了不至登臺時無話可說而“尷尬”,同學們看書時,比以前認真、自覺多了,都或多或少有些收獲。漸漸地,班上讀書氛圍越來越濃厚。
班級里還經常開展剪貼報、剪貼本、讀書摘記展示活動。讓學生把平時感興趣的報紙雜志上的圖片或者優美語言收集起來,做成剪貼報、剪貼本進行展示。這項實踐活動提高了閱讀質量,培養了積累閱讀材料的意識,拓寬了知識面,還豐富了課余生活。
三、內外銜接,和諧共存
葉圣陶認為“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語文教材好比一把鑰匙,學生拿了它去開其他的書庫”。語文教材是教學的出發點,而不是終點,以語文教材入手,目的在閱讀種種的書,語文教材是通向課外閱讀的橋梁。
在語文課本中,不乏名家名篇名著的節選或縮寫,我們在學習此類課文時,可以課文為出發點,尋求多種手段,引導學生由課內向課外輻射,構建起比較全面完整的知識體系。如在教學前后,把原文原著推薦給學生,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課文,培養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如在教學魯迅先生的《少年閏土》時,向學生推薦《故鄉》這本書。在指導朗讀時引導學生:《少年閏土》中的“我”只是貫穿全篇結構的一個人物,而不是作者自己。并讓學生明白,散文中的“我”多數是作者自己,而小說中的“我”則大多是作品中的一個人物。
在教學《最后一頭戰象》時,相機向學生簡介本文作者沈石溪,擅長寫動物小說,寫的動物主要是云南原始森林中的野生動物,鼓勵孩子們讀一讀他的動物小說,這樣有助于增長學生見識,培養關愛動物、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教學季羨林的《懷念母親》時,利用多媒體出示《賦得永久的悔》讓學生默讀,交流讀后感,體會文章表達的對母親的懷念之情,為理解本課做好鋪墊。
如上所舉,以課本例文為點,輻射課外,讓課外閱讀進入課堂,使學生由漫無目的地泛讀、憑興趣讀,發展為有目的、有意義地讀。
古人云:“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只有厚積,才能靈活篩選,提取精華。“生活的空間有多大,學習語文的空間就有多大。”“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學習不能僅僅局限于語文教材,課外閱讀是語文課外拓展的一項主要內容。只有將課內與課外、語文與生活、學習與思想更好地結合起來,加強語文課本知識拓展與能力遷移,才是真正的語文學習,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2]周益民.童年,愛上一本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5.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