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煥生
[摘 要]輿論監督是新聞媒體激濁揚清的重要手段,對于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本文作者以近30年的新聞實踐,對于如何開展輿論監督,如何寫好監督報道進行了深度剖析。作者結合親身采訪案例,明確提出監督報道須講求“新聞留白”,新聞媒體采編批評報道,開展輿論監督對此可資借鑒。
[關鍵詞]輿論監督;新聞留白;選題
隨著我國政治文明的不斷改善,全民族的民主意識正在加強,其直接促進了輿論生態的良性發展,監督報道(亦稱批評報道)開始在一些媒體上擔綱唱角,媒體因之提升了受眾關注度。
監督報道是新聞中的非常規武器,在編輯部進行報道策劃以及篩選報道選題時最為難以割舍。本人獻身新聞事業已近30年,采寫發表了一大批頗有分量的監督報道,尤其是2001年到《綏化晚報》工作以來,采寫發表的監督報道不但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亦曾引起了綏化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同志的重視和支持。
在監督報道的選題上,雖然采寫的是個案,但要注重其普遍意義,這樣才會凸顯新聞價值和報道價值。在寫作時,尤其要講求“新聞留白”,不能把話說得太滿,太死,要給自己留有回旋余地。通俗地講,就是不要“趕盡殺絕”,把別人逼得沒有退路。
在此,筆者舉出自己的一篇監督報道《杰奎寧,來了又走了......》說明監督類報道中“新聞留白”的重要性,借此和廣大新聞同道切磋。
2002年6月15日,我作為《綏化晚報》特派記者,負責采訪在第13屆“哈爾濱國際經濟貿易洽談會”上,綏化各縣(市)區布展參展和洽談簽約情況的報道。不客氣地說,個別地方弄虛作假,數字注水,欺上瞞下,我早已領教。我不打算過多地采寫表揚稿,我擇機而動,打算弄點獨家的“干貨”。
我在正常采訪之外,不斷地用目光搜尋展館里熙來攘往的人流。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發現參加此次“哈洽會”,綏化的10個縣(市)區都表現出空前的熱情,參加的人員,參展的產品均有突破。可面對來來往往的“藍眼睛”、“黃眼睛”的老外們,卻出現了這樣的尷尬:
筆者在報道中寫道:
“我市的兩個展區、16個展位、數百人在這個國際性商貿舞臺上亮相,竟沒有一個人懂外語,外商的心思只靠猜,猜也猜不明白。”
在這里,筆者用概況性語言,批評綏化的10個縣(市)區在國際性經貿洽談會上竟然沒有帶翻譯。一句“竟沒有一個人懂外語,外商的心思只靠猜,猜也猜不明白。”就已然暴露了個別地方的組織不力,至于他們如何同外商“洽談”,讀者大概已心知肚明了。此處使用了“新聞留白”。接著,筆者選用了一個記者目擊的新聞細節告訴讀者沒有翻譯的直接后果:
“6月17日上午9時25分。德國薩爾州外貿廳長杰奎寧同其他5位政府代表團成員來到一號展館的綏化展區,在左側入口處的海倫、北林展區前,6位外賓放慢了腳步,目光漫過琳瑯滿目的展品,可沒有一個人來迎接他們,沒有一個人聽得懂他們的語言。”
“杰奎寧的目光又開始掃向安達、綏棱等市縣的展位,似乎是“不速之客”,依舊沒有人回應這位遠方的朋友和他的同伴。杰奎寧的中文翻譯,一位40余歲的女士對他嘟嚕了幾句,他領著其他成員轉回頭,又從剛走進的入口走了出去......”
在這時,筆者仍然不把話說破,不直接批評綏化10個縣(市)區不帶翻譯的現象。但是,字里行間已點題并且告訴了讀者:杰奎寧,來了又走了!筆者通過現場描寫,向讀者釋放出這樣的信息:10個縣(市)區根本沒有翻譯。最后一段文字則直接告訴讀者:
“面對這種沒有揮手的告別,記者隨后連問了參展的10個縣(市)區的有關人員,得到的回答是:我們沒有自己的翻譯,沒有人能和外商對話。”
在這里,沒有文字上的直白批評,但是讀者看完后會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深惡痛絕。“新聞留白”并沒有妨礙讀者的理解,反而給讀者留下了諸多的合理想象空間。
監督類報道的“新聞留白”,基于對讀者閱讀能力的研判。現在是全民知識提升時代,新聞報道不需要寫得太滿,因為讀者不是傻子,更何況長度不等于深度,滿不等于好。只有深諳此“道”,才能把監督類報道做好,做精,做到讀者心里。唯如此,方能實現新聞價值和傳播價值、社會價值的完美統一。
(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