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秋月
摘 要:新課改,猶如一股春風迎面吹來;新課改,如雨后春筍不斷生長;新課改,讓課堂充滿了活力;新課改,讓語文教學更豐富多彩。“一切為了學生,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教學理念,為此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既要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讓課堂活起來,又要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新課改;實效性
我作為一名小學一線語文教師,常常思考如何“向四十分鐘要質量”,如何在短短的40分鐘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得到更多的收獲,獲得更多的實效。怎樣才能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在這里我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教師提升自身素質是時代發展和社會的需要。蘇霍姆林斯基強調:“教師所知道的東西,就應當比他在課堂上要講的東西多十倍、二十倍,以便能應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課堂上,能從大量的事實中挑選最重要的來講。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的教學大綱寬廣得無以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進程的真正能手、藝術家和詩人。”
新課改要求教師不但要成為知識的傳遞者,還要成為科研型教師,要有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適應現代教育需求,成為學者型、研究性、專家型的新型教師。
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學習,不但要有深厚的基礎知識和學科專業知識,還要不斷地進行新的理論知識的學習,更新觀念、鉆研教材、研究學生心理、創新教法,把這些知識整合到一起運用到課堂,從而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夸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重要途徑之一,興趣是推動學習的內在力量,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習的強大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學習就會變得輕松而有成效。由于社會的飛速發展,信息手段的豐富,學生對許多教學內容已經知曉,甚至司空見慣,再加上課前的預習,往往使學生在深入學習時,對課文內容失去興趣,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我們要針對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愉快地進入學習中。例如在教學《童年的泥巴》一課時,我先播放一首歌曲《童年》,把孩子帶入童年的快樂情境中。接著,播放孩子們童年喜歡的各種游戲的圖片,讓孩子們講一講自己童年的趣事,全班馬上熱鬧起來了,孩子們紛紛舉手,我引導孩子們:“今天作者也給我們帶來了他小時候的故事,那就是《童年的泥巴》。”就這樣,同學們帶著愉快的心情一起學習這篇課文。
三、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學習,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百花齊放,大膽地各抒己見。教師再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后,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再發表自己的見解,對有不同見解的問題進行討論。通過討論,讓學生進行思維的碰撞,懂得知識是無窮的,在討論中取長補短,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這樣才是充分體現合作、平等、民主、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才能真正讓學生的思維在無拘無束的討論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給課堂教學注入生機。
課堂上,教師拋出問題,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嘗試解決問題。讓他們置身于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讓其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識。創設問題情境,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心理上的愉悅感,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四、走出文本,走向生活,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學以致用,語文的學習不是一種純粹的語言技能,而是一種綜合的文明素養,最終要融入社會,進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塑造完美人格。學習理解課文內容后,更要引導學生走出課文,聯系現實生活中的人與事、情與景加以對比。例如教學《倔強的貝多芬》《女主人與乞丐》《掌聲》等課文,讓學生結合現實中的人物、事例進行對比、評價,從而懂得要做一個自尊、自愛并且尊重他人的人。因此,學生應走出文本,走進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美與丑、榮與恥,這樣,把課堂教學延伸到生活中,體現了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語文教學提高了學生的思想認識,起到了自我教育的功效,也培養了學生高尚的品質和積極、樂觀、堅強的人生觀。
總之,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途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絕不止上面談到的幾點,還有很多方面,既有教師自身的因素,也有學生方面的因素,還有各種教學環境的制約。作為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師,我們應當不斷地學習和探索、反思和改進,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真正的主人,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最終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王鑒.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研究[J].寧夏大學學報,2006(1).
[2]林若男.葉圣陶先生論語文教學目的、方法和語文能力[J].安徽教育,1994(3).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