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艷杰
摘 要:讓教育回歸原點吧,多一些傳承并不排斥與時俱進,我們可以了解“建構主義”“多元智能”,我們更應該敬仰陶行知、經亨頤,還有霍懋征、孫維剛……我們有必要澄清一些基本的邏輯:創新的不一定是合理的,傳統的不一定是落后的。
關鍵詞:激情;學本;生態
近些天一直在閱讀欣賞老師們的論文、隨筆、教育敘事和關于“尊重”的教育箴言,一直沉浸在感動之中。作品篇幅無論大小,我體會到的是教師對學生、對學校、對教育的一份真情。現在就教師提出的一些觀點談談我的想法:
一、熱情與持久
一所剛剛創建的學校,教師很容易靠激情來工作,但激情只有持久地堅持下去,才可能獲得進步。“敘事”中更多的老師把目光聚焦在問題學生身上,給我一種“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的錯覺,似乎只有關注他們才能展現我們的“尊重”理念和教育情懷。殊不知成就“優秀”一點也不比轉變“問題”容易,我們絕不能顧此失彼。還有大面積的中間地帶,更是臥虎藏龍,他們有時恰恰因為被“忽略”才獲得更大空間自由生長,長勢也最好!所以如果我們干預方式或時機不當,會適得其反。其實在一個集體中個體健康成長最需要的是公平,問題學生的“問題”往往產生于長期得不到公正的環境,我們追求的“面向全體,正視差異”就是要盡力為每一名學生的發展提供均衡的機會。
二、靜與動
“生活中真正的勇士向來是默默無聞的,喧嘩不止的永遠是自視清高的一群。”我欣賞路遙的這句話。“靜”讓我聯想到的是從容、淡定等境界,是建設“內涵”的必由之路;“動”容易讓人想到歌手舞臺和鎂光燈下的榮耀。具體到課堂教學層面,無論是表演還是討論環節都應基于在活動前豐富的寧靜中獲得的充分的自主學習和自我反思,這也許就是合作學習往往產生于寧靜的自習課的原因。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為制造的“動”境無異于裝潢!“靜以修身”,多一點寧靜吧,在寧靜中觀察、學習、思考,別怕“不飛不鳴”,總有一天會有令人刮目的“一鳴驚人”!
三、學本與高效
“學本”簡而言之就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本,著眼于學生學習力的可持續發展。“高效”相對而言應當指單位時間里效益的最大值,這個最大值是以育人為目的去實現多維目標的統一。這樣看來,“學本”課堂追求的絕不僅僅是一節節課教學目標的累加,即
1+1=2,而是調動盡可能豐富的教育資源,發揮各學科的育人功能,通過自主管理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實現“1+1>2”,進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教師的主導作用就好像是牧者為羊群指點豐茂草原的方向。舉個例子:理科教學中如果我們的導向不是引導學生提煉掌握學科知識體系從而形成學科思維來解決實際問題,而是停留在訓練解題速度和能力上或者追求變式練習的層面上,文科教學不追求人文情懷的培養和高尚情操的陶冶,那么我們預留給學生未來發展的力量就不會強大,我們的教育在學生未來發展中的作用會大打折扣,就不會產生學生人生發展意義上的“高效”。
四、學校生態
生態一詞源于古希臘,意思指“家”或者我們的環境。簡單地說,生態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之間和它與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系。正所謂你我的狀態就是學校的狀態。當我們把促進學生成長作為核心利益來孜孜不倦地追求時,精彩的原生態的教育故事自然就不用彩排而能時時上演。比如我們的分層輔導和分層作業,由教師來分還是由學生來選,簡單的方法轉變體現的是觀念的不同,結果當然迥然而異。比如有的老師積極倡導學生讀書,培養能力的同時給孩子的人生著上醇厚的底色,有的直接下發名著導讀提綱,為短期利益不惜焚琴煮鶴,兩者的快慢難道還有必要界定嗎?良好的學校生態起碼應有兩個顯性標志,一是書香滿園,二是給學生留下數不完的學校記憶。
五、原點與創新
“創新”是老師們文章中出現的一個高頻詞,讀到越多的創新我就越想到傳統。秦淮河畔夫子廟的中堂里有兩塊牌匾“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覺得這八個字的后面有兩句潛臺詞,一是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持久的學習動力,二是有高尚的職業精神和良好的專業素養。后庭里掛著“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兩塊匾。那兩千年來無數教育家所憧憬的教育理想算不算“面向全體”“關注個性”?讓教育回歸原點吧,多一些傳承并不排斥與時俱進,我們可以了解“建構主義”“多元智能”,我們更應該敬仰陶行知、經亨頤、梅貽琦,還有霍懋征、孫維剛、魏書生……我們有必要澄清一些基本的邏輯:創新的不一定是合理的,傳統的不一定是落后的。
跟年輕老師聊天時不止一次聽到“我是為教育而生的”這種表白,多么真誠自然的流露!“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樹,長在你必經的路旁”,席慕容的詩句將我們與教育事業的相遇讓生命如此絢麗作出了最恰當的詮釋!感動之余我嘗試著從尋真的角度厘清一些觀念,希望能引起更深刻的思考與碰撞。
參考文獻:
黃向真.中學素質教育探討[D].華中師范大學,2000.
編輯 白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