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鵬翔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薄的,最終要想認識事物或事理的本質,還必須依靠親身的實踐,深度的理解。做學問如此,做新聞更應如此。基層是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第一線,那里有鮮活的實踐,是新聞事業生長的沃土。只有深入基層,深入一線,才能挖掘鮮活的素材,才能多出精品。但在信息技術發達的今天,有些新聞記者怕下基層辛苦,不愿深入一線,為圖方便與省事,在網上搜一搜,湊一湊,改一改便編成一篇新聞,這樣閉門造車做出的新聞缺少泥土,脫離群眾,脫離實際,沒有生命力,宛若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二十年來,我在工作實踐中深深地認識到,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深入一線,把立足點、把觸角伸向農村、伸向社區、伸向企業,以“反映普通人群、發現基層英雄、傳播社會正能量、關注百姓生活”為切入點,用情抒寫百姓故事,用心感受民生民情,才能寫出鮮活生動、富有感染力和親和力的報道。
一、深入基層一線,挖掘新聞正能量
習近平主席在新聞輿論會議上強調:“新聞媒體要成風化人,凝心聚力,做好正面宣傳,使新聞工作增強吸引力與感染力,為社會傳播正能量。”作為新時期的新聞工作者,我們應該尋找和書寫身邊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普通人,說好他們的普通故事,通過我們的新聞報道,讓正能量的種子遍灑神州大地。在十幾年的工作實踐中,我始終堅持把手中的鏡頭和筆對準普通老百姓,去發現真善美、謳歌平民英雄,用他們身邊的動人故事,在百姓心中豎起一個個美德的典范,為社會傳遞正能量。
2014年初,我在采訪遂溪縣江洪鎮六名殘疾人自主創業共同創辦魚干加工廠的事跡時,當天凌晨五點起床,到達偏離縣城近100公里的江洪鎮江洪港,當時下著大雨,但殘疾人依然一瘸一拐地走碼頭、上漁船收購魚貨,殘疾人的衣服被雨水淋濕了,自己的衣服也被淋濕了,但我卻拍到了殘疾人艱難創業的情景。魚貨收回后,我又用鏡頭記錄下殘疾人挑魚、淘洗、瀝干、上鹽、晾曬等加工魚干的整個過程。他們埋頭苦干,無所怨言的行為,令我對身邊這些身殘志堅、自強不息的殘疾人的無比敬佩,我以這些感人至深的畫面報道了六位殘疾人的艱辛創業過程。《六殘疾人合伙創業,闖出自強幸福路》這篇反映殘疾人自強、自立,勇闖出致富奔康新路子的新聞播出后,社會反響熱烈,殘疾人身上的正能量激勵了無數人。這篇新聞報道在湛江市的新聞評比中獲獎。不久,湛江日報也對六位殘疾人的事跡進行了報道。
2012年10月21日,遂溪縣嶺北鎮合水村村民李華佑在失控耕牛拖翻牛車就要壓到人的危險時刻,為了保護67歲的老人不受傷害,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軀當“擋板”,舍身救下老人一命,而自己卻不幸倒在血泊中,身上多處器官受損,在入院搶救過程中一度出現心跳停止。面對發飆的耕牛,面對他人生命受到威脅的危急時刻,李華佑用鮮血譜寫了一曲見義勇為之歌。記者及時報道這位好人的感人事跡,幾度深入合水村,采訪村民,多角度還原李華佑舍已救人的整個過程,系列新聞播出后,打動了所有人,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也引發了更多的好人對李華佑的傾囊救助。這就是新聞的力量,這就是新聞人深入基層發掘正能量產生的社會效應。
本人在二十年的新聞實踐中深深體會到,不怕辛苦,走進基層,深入一線,用群眾的視角發現典型、用群眾的語言講述典型、用群眾的心靈感受典型,這樣的新聞才有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你問:“新聞魅力在哪里?”我說:“新聞的魅力就在基層一線。”
二、深入基層一線,與群眾面對面
一棵樹,只有扎根深深,更多地汲取水和養分,才能枝繁葉茂、郁郁蔥蔥,煥發出無限的生機與活力。同樣,新聞之花是孕育在基層廣袤的土地上,記者靈感的源泉是激蕩在泥土的芬芳里。站在百姓的立場,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呼老百姓之聲,這樣的新聞是不是更能得到大眾的認可呢?而受到大眾關注和期待的新聞,不是更有強大的生命力呢?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我們如何才能做出這種接地氣、富有生命力的新聞呢?本人在十幾年的新聞工作中,堅持下基層、走田埂、鉆小巷,把自己融入到人民群眾之中,與群眾面對面,寫出了一篇篇帶有大地泥土芬芳、貼近群眾、讓群眾滿意的新聞作品,這是我最大的收獲,也是我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感到最大的驕傲。
2016年初,據群眾反映,國道207線遂溪縣城遂化路一旦下雨就嚴重積水,水位高漲,行人車輛難以通行,嚴重影響了群眾出行和交通安全,群眾苦不言堪。我冒雨深入現場拍攝,置身爛路的泥水當中,親身體驗老百姓的出行艱難。并拍攝了路面嚴重積水、單邊路面的三車道被水淹沒了兩車道,變成了一車道,行人和機動車為避讓積水,幾乎都擁擠到在一起;有些車輛為趕時間,強行涉水而過,開過時濺起的水花有1米多高,使行人和摩托車司機躲閃不及,造成很大安全隱患。我在滂沱大雨和深深的積水中,走近行人,與群眾面對面采訪群眾,了解到路面積水是由于排水系統損壞,造成一旦下雨就造成水浸路。新聞播出后,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公路部門對道路進行了整改。在改造過程中,我一次次跟蹤報道,及時報道工程進度。不久,道路積水問題最終解決了,路面還鋪上了瀝青,整潔美觀。現在,不管刮風下雨,此段道路都暢通無阻,群眾拍手稱贊。
2014年11月份,縣城個別人謠傳“豬肉有蟲”,致使我縣有的市民談豬肉色變,不敢購買豬肉,豬肉銷售受到嚴重影響,經營者苦不堪言,全縣養豬業也受到嚴重損害。為了查明真相,消除群眾的疑惑,本人跟隨廣東海洋大學農學院動物醫學系博士李明偉率領的檢測組到市場拍攝采訪,對豬肉檢測的過程進行報道。在縣畜牧局檢測站,我拍下了工作人員對剛購買回來的豬肉進行解剖、檢測的全過程,并通過對李偉明博士的采訪,用專家的聲音和檢驗結果為民眾解疑辟謠:“遂溪縣尚未發現豬肉有蟲的問題,市場上經檢驗合格的豬肉完全可以放心使用。”本人采寫的《專家為“豬肉有蟲”辟謠,市民放心購買豬肉》的新聞播出后,謠言終止,市民的恐慌心理被打消了,市民放心地吃上了豬肉,豬肉檔主也喜逐顏開。這篇新聞在市的新聞評比中榮獲二等獎。
一路行走,一路收獲。我深刻體會到,只有扎根在基層和廣大人民群眾當中,捕捉到的素材才是最鮮活的,采寫的新聞才是最真實的,這樣的新聞才能讓人信服。
三、深入基層一線,追蹤新聞熱點
在一次次深入基層,一次次親臨現場采訪中,我捕捉到了更多的新聞熱點,挖掘到了更多獨特的新聞素材,這樣豐厚的收獲一直激勵著我這樣做下去。挖掘基層一線的熱點新聞,往往需要付出更多艱辛和汗水,但這樣艱苦的付出,也可以激蕩一個記者的赤子情懷,培育一個記者的成長與蛻變。
遂溪縣城,昔日曾是全國四大孔廟的所在地之一,但1978年遂溪孔廟被毀,群眾盼望重建的呼聲甚高。2015年,縣委縣政府順應民意,作出了建設孔子文化城、打造水生態文明新城的決定這是我縣生態文明建設和縣城擴容提質的一件大事,也是群眾熱議和關心的大事。本人抓住這一新聞熱點,深入重建孔廟建設現場,多方位、多角度跟蹤報道孔廟建設工作。
動工伊始,本人及時報道了孔廟重建工程捐資啟動儀式,用鏡頭記錄了縣四套領導以及各界人士踴躍捐款的場面。接著,跟隨領導奔赴廣州、深圳等地發動鄉賢捐款支持重建遂溪孔廟工作情況。鄉賢們一顆顆熾熱的心深深地感動著我,我用手中的攝像機拍攝下一個個支持家鄉建設的感人鏡頭,并展現在人們面前,新聞播出后,赤子滾燙的情懷蕩滌著每個遂溪人的心靈,帶動了遂溪捐資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
孔廟重建工程開始后,本人又進行跟蹤報道。2016年3月20日,與縣領導一行5人前往孔子誕生地山東省曲阜市尼山恭請圣土圣水,用攝像機全程記錄下在尼山隆重舉行的恭請圣山圣水儀式,這是遂溪與尼山一脈相承的最好印證。次日,本人隨工作隊日夜兼程將恭請圣土圣水的新聞帶回遂溪播出。2016年3月24日上午,遂溪縣委、縣政府在孔子文化城孔廟廟址舉行遂溪孔廟重建工程奠基儀式,縣委書記鐘力種圣土,縣長余慶創注圣水,我對對整個過程都做了專題系列
報道,讓更多的人來見證這神圣虔誠的時刻,讓這一份榮耀與責任傳遞到每一個遂溪人心間。
如今,我常常扛著攝像機徜徉于孔圣山內,去捕捉更美的新聞熱點,去深入地報道孔圣山的成長之路:海石花的孩子們,在這里找到了最好的寫作素材,他們留連在每一處風景中,沉醉在清風徐來的靈感寫作中,殊不知,他們與孔圣山景色的融合正是我最好的新聞素材;那一池40多畝的荷花,競相開放,千姿百態,花花相映,葉葉相連,一批批的市民來這里閑暇漫步,賞荷散心,人與景的和諧,是如此讓人沉醉。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古人筆下的荷花勝景,就在眼前,聚焦在我的鏡頭里,渲染在我的新聞里。
從一次次親歷遂溪孔廟重建工程建設新聞現場,我看到了全縣上下統一思想認識,黨員干部真抓實干,一定要按時、按質完成孔圣山旅游區項目的建設任務的決心和勇氣。我一次次地被感動,一次次披肝瀝膽的跟蹤、采訪和層層深入的報道,更讓我感受到了一線記者的職責與榮耀,感受遂溪百萬人民的重托和殷切期盼!在我的鏡頭下,遂溪孔廟,由一片荒山野地,蛻變成遠近聞名的旅游勝地。相信不久之后,一座嶄新的遂溪孔廟將呈現在世人面前,儒家文化將在遂溪大地發揚光大!蟲蛹化蝶,蝶兒飛舞。記錄遂溪孔廟的建成,亦是我作為一名新聞記者的升華與蛻變的過程,受益匪淺,感悟良多。
冰心說:“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漂亮的花,人們都只是驚嘆、羨慕她開花時的美麗,并沒有意識到它還在芽兒的時候,經歷了多少艱苦的奮斗和巨大的犧牲。新聞人,要想讓自己的作品呈現與眾不同的光彩,必須付出比常人更多更辛苦的努力和勞動。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記者只有深入一線、扎根基層,將視角永遠對準基層,才能挖掘平民英雄,傳遞平民正能量;才能把握群眾的生活冷暖,為百姓排憂解難;才能以敏銳的眼光捕捉到新聞熱點,挖掘新聞內涵,增強新聞的吸引力、感染力。
深入基層一線,新聞記者永遠在路上!
201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