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亮
教育需要老師讀懂學生的心,需要老師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而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學生的眼神反映了其豐富的內心世界,需要我們去認真讀,并且要讀得懂、讀得準。特別是班主任,與學生朝夕相處,一路同行,讀懂學生的內心世界,對我們有效開展班級工作至關重要。
以下是新年開學之初的一個真實故事。
在周末放假之前的中午,我到理發店理了發。下午課間操時,學生看見了,歡呼一片,并摸著自己的頭發說:“該剪了?!鄙踔劣械呐€對前排的女生說,至少得十厘米(因為學校要求學生留短發)。
下午第三節課后放假,在學生離校前的班會上,我講了假期注意事項,但就是不提理發的事??熘v完時,我對學生說:“我想到的事情就這些了,大家想一想,假期里還有什么事?”
“理發!”全班同學幾乎是異口同聲。我笑了。
周日下午返校,我一進教室,就看學生的頭發。真的剪了,有的原來扎小辮的,一直舍不得剪的,也都剪了,而且剪得還挺短,剪得真精神!我心里很高興。
忽然,看到北排靠墻的一名女生,頭發還是那么長,竟然一點也沒剪!我看她時,她也正在看我,眼神很復雜,似乎有不好意思、有無奈、有求助、有期盼……她用目光掃了一下周圍的同學,然后用手向后攏了一下長發,似乎想掩飾一下頭發的長,之后,還是無奈地低下了頭。低頭的瞬間,我看到她的臉部表情是極不自然的。
我當時心里很不滿,可以說是怒火中燒。為什么不剪發?為什么不遵守規定?為了讓大家剪發,我在放假之前提前剪了發給學生做表率,這個學生怎么這個樣?不行,打電話把她家長叫來,讓她的家長領著她去剪發,什么時候剪短了,就什么時候回來!
剛想發作,這名女生又抬頭看了我一眼,眼神中又流露出剛才的那種不好意思、無奈、期盼,甚至有點害怕的樣子。還是剛才那樣,用手攏了一下長發,無奈地、表情極不自然地低下了頭。
我心一驚:“這個學生有事!”于是,我沒有發作,沒有吱聲,沒有提關于理發的一點事。
下了課,我單獨問她:“你剪發了嗎?”她說沒有。我問為什么,她說:“媽媽不讓剪?!?/p>
我猛然明白,因為現在是正月,有的家長迷信,不讓孩子正月里剪發。不是學生不想剪,是家長不讓剪。學生回校后,看到班里的同學都剪了,自己覺得別扭,后來發現班主任進班后在看她,就很不好意思,而且還擔心老師會當眾批評她,但家長不讓剪,她又很無奈。
明白了學生的想法,我說:“周三就是二月二了,那天中午,讓你家長來帶你去剪,可以嗎?”
“行!”學生痛快地說道,眼神中充滿了因老師理解而帶有的感激。
這件事,給了我很大的感觸:
首先,要尊重學生。特別是在公眾場合,一定不要批評學生。學生也是人,也需要基本的尊重。不管他做得對還是錯,當眾批評都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讓學生覺得很沒面子。個別的,當場反駁、頂撞,會讓老師下不來臺。
其次,不能在氣頭上處理事情。處理事情之前,一定要了解真實情況,我們看到的表面現象可能不是真相。比如這個女生,是她家長不讓剪,她也很為難,如果老師在氣頭上去處理,會使矛盾升級。
再次,要寬容學生。學生還是孩子,有些事會做錯,而且不一定什么事情都會按照我們要求的去做。我們當老師的可以慢慢地說服教育,但不能急于求成,要有等待的教育情懷。就像這個女生,我后來找她談話,給她說,要移風易俗,要用科學戰勝愚昧,再說現在什么都提速了,“二月二龍抬頭”已經不適合了,因為龍也提前抬頭了。她開心地笑了。
回想自己干班主任工作已過十年,可是十多年來又真正讀懂過多少次學生的眼神,又有多少次,因為我們不懂或無視,而讓學生的眼神由求助變為無助、由期望變為失望、由感激變為怨恨,以至于錯失了教育學生的良好機會。
教育工作需要愛,需要真誠,更需要智慧,學生的眼神需要我們用心、用真誠、用關愛去認真地讀,并要讀得懂。
參考文獻:
[1]馮建英.怎樣讀懂學生的心[J].飛(素質教育),2013(2).
[2]張瑾.讀懂孩子的眼睛,看懂孩子的言行:班主任日記[J]. 新課程(下),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