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平
摘 要:物理學科的規律與理論基本上都來自實踐與生活,但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學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也是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這是新課改對物理學科及所有教師的要求,研究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學有助于提高物理教學效率。鑒于此,以生活化教學為切入點,分析其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學;應用要點
高考背景下物理是一門相當重要的課程,主要考查學生邏輯思維與實踐應用能力,高中生物理應用能力與生活實踐脫不了關系。高中物理教師只有有效結合教學與生活,才能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幫助學生全面理解與應用物理知識,本文就此展開相關論述。
一、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學的必要性
高中階段物理為必修學科,其主要內容為研究物質結構與物體運動規律。學生通過物理學習了解物理常識,而物理教學質量會對學生認識世界能力與邏輯思維發展產生影響。物理教學與實際生活相聯系,以學生生活經驗與實際為出發點,在教學中融入一些生活元素,提高教學效率。此外新課改的逐漸深入,對高中物理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教學中教師選擇一些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的內容,激發其學習興趣,利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二、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學要點分析
1.利用生活案例導入新課
高中物理教學導入新課時可充分利用生活實例。如,現代社會手機更新速度越來越快,一部手機僅使用一年左右,如何處理更換后手機的電池呢?直接丟棄會對環境產生污染,如果重新利用電池則可變廢為寶。新課導入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學習手機電池方面的知識,通過實驗探究與掌握電池電壓與容量測量的方法。分組探究明確手機電池放電性質,提供實驗數據支持手機舊電池再次利用。
主要方法為:(1)通過電腦查詢、明確新舊電池信息。(2)設計具體電路圖測量電池電壓與容量。(3)分組討論設計舊電池應用方案。分組實驗過程中,分別測量新舊電池電壓、內阻及容量。最終得出舊電池空載電壓與標準電壓相比略小,新電池空載電壓遠小于標準電壓;新電池內阻小于舊電池內阻,后者內耗較大。手機容量測量結果表明,手機舊電池電量約為新電池的一半,電流縮減至原先的一半,充電頻率提高,遠比普通堿性電池更耐用,同時具有體積小且儲量大等優點。
通過兩個探究性問題可以明確:手機舊電池內存增加,同時電壓儲存與電量釋放能力都開始減弱。雖說舊電池不能在手機上使用,但卻可以用在一些電流較小的電路上。
2.創設生活化的教學場景
物理教學中很多內容本身源自生活,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生活化教學場景,將教材知識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優化物理問題。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發揮自身引導作用,幫助學生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有效利用所學知識,完美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如學習“圓周運動”知識點時,離心運動理解難度較大但也異常重要。大部分學生反映對這一物理現象不甚熟悉,教師可以聯系生活向學生提問:“同學們應該都吃過棉花糖吧,你知道棉花糖的制造原理嗎?機器是如何讓融化后的白糖運動起來的?”通過問題引發學生主動思考,有同學聯想到離心運動。教師接著提問,問出其中原理,引導學生總結相關知識:離心力作用下,融化后的白糖與設備表面呈相互垂直的關系。依托力學原理可知豎向重力與摩擦力方向一致,摩擦力與支持力間存在一定聯系,支持力提供向心力。當啟動設備后,融化后的白糖開始做圓周運動,進而產生向心力,隨著轉速增加,向心力不斷增加,融化后的糖汁脫離整體。學生通過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理解圓周運動,強化記憶。
3.利用先進設備還原場景
將高中物理與生活化融合則可以充分利用此種教學模式。教師可以設計一段10min左右的微課,詳細講解某個知識點。利用這種模式教師可以專心講解某個知識點,學生很少出現聽不懂的情況,知識點少學生也不會產生壓力。比如在講授“平拋運動”這一知識點時,可以制作一個動畫,讓學生在觀看飛機投彈過程時,加深對這一物理概念的理解。學習時學生可以反復觀察教師設計的視頻,加深理解,增加知識記憶程度,這種學習方式不會讓學生產生厭惡感,降低學習動力,不斷豐富知識積累程度。
通過上文論述可以發現,日常生活中蘊含著很多物理知識,只要教學中教師創造相關條件,通過創設情境等方式讓學生在各種具體生活情境中自覺運用物理知識,學生就可以通過解決實際問題獲得成就感,進而激發學習興趣,喜歡上物理,在生活中不斷使用物理知識,體會到物理的使用與趣味性。從而,提高學生的物理成績。
參考文獻:
[1]梁如韻.高中物理有效學習的幾點策略[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1):11.
[2]智淑坤.淺談高中物理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及相應對策[J].學周刊,2017(11):45.
注:本文為福建省教育科學規劃2015年度課題“高考改革趨勢下中學學科文化建設的研究FJJK1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