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辰英

摘 要:實驗探究題在中考物理中的比重越來越大,通過不同類型的實驗探究題考查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它還能反映學生對所學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理解情況,重要的是它能再現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對實驗探究題進行透徹分析,能提高學生的解題效率。
關鍵詞:實驗探究題;特點;類型;策略
中考中實驗探究題多數來自于課本上的探究實驗,少數是用課本中的探究方法來探究生活中的現象,牢牢把握探究過程,注意探究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尤其是涉及基本儀器的使用和基本規律的得出方面考察得多,要學會分析評估。而如何在實驗探究題中取得好成績是學生一直關注的問題,所以了解實驗探究題的特點、類型和掌握解題策略則事半功倍。
一、實驗探究題的特點
實驗探究題是最能體現物理學科的學習能力的一種題型,它不僅能反映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觀察能力、動手動腦能力,而且還能反映學生對學習的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理解情況,重要的是它能再現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實驗題的形式多種多樣,它可以用選擇題、填空題、問答題、作圖題和計算題等不同形式展示。實驗探究題主要取材于實驗情景、日常生活情景和社會問題情景等,主要由情景設置、問題設置、探究過程三個部分組成。
二、實驗探究題的類型
縱觀近幾年的中考,實驗探究題主要從基本儀器的使用、探究的基本環節、科學方法、電路故障等幾方面進行考查。
1.基本儀器的使用
初中物理涉及10種基本儀器的使用方法,分別是刻度尺、秒表、溫度計、托盤天平、量筒、彈簧測力計、電流表、電壓表、滑動變阻器和電能表。常考的主要有刻度尺、托盤天平、電流表、電壓表和滑動變阻器,特別是電流表和電壓表,學生不僅要熟練掌握讀數方法和連接方式,并能選擇正確的量程。而對于滑動變阻器,主要考查正確接入電路的方式——“一上一下”,而有同學在接入時或是“兩上”或是“兩下”,移動滑片時,滑動變阻器不能起到改變電路中的電流或電壓的作用。
2.探究實驗基本環節
新課標提出: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的教學。科學探究包括七個基本環節: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搜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通過科學探究,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處理信息和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2016年廣東中考18題)如題18-1圖所示,圖A、B、C、D、E是“探究浮力大小跟排開液體所受重力的關系”實驗的五個步驟。
(1) 兩步驟可計算出圓柱體物塊浸沒在水中時受到的浮力F浮= N。 兩步驟可得出物塊排開水所受的重力G排。比較F浮與G排,可以得到浮力的大小跟物塊排開水所受重力的關系。
(2)如題18-2圖(圖略)所示是圓柱體物塊從水面緩慢浸入水中時,根據實驗數據描繪出彈簧測力計示數F隨物塊浸入深度h變化的關系圖像。
分析圖像可得:當物塊沒有浸沒之前,h增大時,彈簧測力計示數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當h=4cm時,物塊所受的浮力為 N,浸滑后,h繼續增大時,彈簧測力計示數為 N,該圓柱體物塊的高度是 cm。
3.科學方法
初中物理常用的科學方法有控制變量法、轉換法、等效替代法、理想化法、類比法、歸納法。在歷年來的各省市的中考實驗探究題中,控制變量法最為常考。而在初中物理實驗中,控制變量法是一種最常用的、非常有效的探索客觀物理規律的科學方法。
4.電路故障分析
電路故障可分為斷(開)路、短路及電路元件使用不當三大類。分析判斷電路故障,涉及電路識別、電表使用、串并聯電路的規律、歐姆定律等知識的綜合應用,考查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判斷的能力,是中考的常考點,也是入手不易、得分率較低的難題。
三、解題策略
1.熟練掌握基本儀器的正確使用,提高實驗基本技能。準確知道儀器的量程、分度值、會校零、會讀數、會記錄、會連接等,做題時要相當細心,尤其刻度尺的使用,一定要記得估讀。
2.重視探究實驗,多開放實驗室,讓學生多動手實驗,親自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掌握各種實驗的原理、研究方法、實驗方案,會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并能對實驗進行評估,提出改進的意見。對21個探究實驗了然于胸,在平時的學習中多去歸納和總結,積累經驗。
3.熟練運用各種探究物理實驗的方法,如“控制變量法”“等效替代法”“轉換法”等方法,以不變應萬變進行有效解題。
4.有意識、有目的地加強訓練,遇到問題及時與同學或老師多交流溝通,一起解決問題。
總之,實驗探究題是中考的必考題型,而實驗探究題的考查方式和手段多樣化,并且涉及的內容較廣,所以學生往往失分較多。這就要求學生平時積極參與實驗,設計實驗方案,分析處理實驗,提高自己掌控實驗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韓光樸.物理實驗探究題歸類解析[J].物理教學探討,2009(9).
[2]李經祥.新課標下中考物理實驗探究題命題類型與解題策略[J].學知報,2011(2).
[3]郭金,李子明.近年來中考實驗探究題的走向與對策[J].物理教學,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