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晴天
看過了太多的電視節目,便對節目開始有些挑剔了。我本反感一切綜藝類節目。無論是一群人瞎侃然后稀里糊涂地笑起來的,或是明星們玩游戲跑來跑去的,或是一些歌唱類的節目。比如歌唱類的節目,很多黑幕就不說了,重要的是音樂一旦摻雜了很多表演的成分,人們就會忽略其內在的品質。真正重要的東西應當是一個人在夜里靜靜地用耳朵用心感悟的,而不是用眼睛……總之,說了這么多,我覺得大多數電視節目都充斥著兩個字“膚淺”。節目也來越庸俗化、市場化,追星效應也越來越顯著。
有自己喜歡的明星固然好的,有時會給你一個努力的方向或動力。但若是一味地追星,讓明星占滿你的生活,每天談論的話題都是“那個明星又怎么了”。這樣是不是很淺薄。其次,喜歡明星,不應該只關注顏值。有一些顏值高的明星實在不值得學習和推崇。有時候,我們更應該關注他們的行為以及追求。
《朗讀者》播出以后,董卿徹底火了,但這次,與口紅無關。這次涌現的小迷妹無數。想想《朗讀者》還未播出之前的上次春晚,熱搜第一名竟然不是哪個節目,而是董卿的口紅,由此可知:上次春晚毫無看點;人們真的很無聊。在節目整體沒文化下,所以大家只好關注明星的外表,她用的化妝品。所以說,《朗讀者》開播之前,《人民日報》連發兩篇評論贊揚《朗讀者》呼應社會的內在渴求,緩解“文化焦慮”,滿足公眾回歸寧靜的欲望。這種見解無疑是精辟的概括。《朗讀者》節目播出以后,確實喚起了大家對文學的感知,觸動了人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回憶。在這里,我看到了一個有思想高度,有內涵,有責任心,端莊,善良,有時又很可愛的董卿,也看到了她為這檔節目的努力,她對工作追求完美、一絲不茍的態度。從她身上,我們可以學到的太多。試問,這種節目人們還會去關心董卿的口紅嗎?
與《變形計》那種有劇本的紀錄片,以及各種“全靠演技”的綜藝類泛娛樂真人秀節目相比,看《朗讀者》觀眾猶如從庸俗節目的狂轟濫炸下被拯救出來一般??丛u論,“感動”“震撼”“欽佩”“淚流滿面”等詞語充斥整個網絡空間。毫無疑問,我也是喜歡董卿的。這檔節目的故事是真實的,帶給我的沖擊是真實的,我為《朗讀者》流下的無數眼淚也是真實的。這樣足夠。
董卿為了這檔節目,準備了大半年,投入無數的資金、精力,她不知道這檔節目能否成功,因為是在這個物欲橫流的年代。但她義無反顧,沒有迎合市場而只求做一檔問心無愧的節目,作為公眾人物對如今躁動的社會的一種報答,她決心為這片日漸荒蕪的土地注入一溪別樣的清流。她成功了。
我愿做她的小迷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