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鈴
現場報道是檢驗廣播記者綜合素質的最重要途徑。做好一次現場報道,廣播記者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包括新聞報道的具體方向與內容,采訪的設置,意料之中與意料之外的回答,時間懸念的預算,新聞術語、報道詞的恰當使用等,只有這樣記者才能在實際的現場報道中將現場報道的重要作用發揮出來。記者必須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與技巧、相當的新聞敏感性、快速的反應性、良好的語言組織能力,才能做好現場報道。
做好充分的報道前準備是現場報道的前提。廣播新聞多半是突發的短消息,具有高度的時效性,因此要求廣播記者具有能在短時間內精簡新聞的能力,在最短時間內將所發生的事件表達清晰,并能夠給聽眾一種共同參與的現場感。要做到這一點,要求記者必須在掌握新聞能力的條件下做好報道準備。在準備過程中,廣播記者要對新聞發生的時間、地點、經過有個大致的了解;要對新聞的發生的環境情況做到心里有數;對可能涉及的被采訪者的性格、經歷、生活背景等問題設計盡量多的采訪提綱,在采訪時可靈活選擇應用;此外,要記得了解現場群眾對該新聞的態度評價。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記者偶遇的突發性事件,缺少準備時間,記者也要在與廣播電臺連線前確定好自己要報道的內容,選擇合適的報道方向。
廣播記者在對現場新聞進行播報時,語言要通俗易懂,不易產生歧義與偏解,確保聽眾能夠聽清、聽懂,例如在報道時要注意“全部”和“全不”這類同音意思卻相反的詞語的區別;盡量減少專業術語及過于書本化的語言,如果一定要使用要加上簡短的解釋;口語化的語言不代表記者說話時可以啰嗦、沒有邏輯,相反地,記者要表達得簡練干凈、富有邏輯,以信息的連貫性去抓住聽眾的注意力;語音語調上要注意保持感情,說出抑揚頓挫的感覺,使聽眾不會感到枯燥,增強新聞報道的畫面感,加深聽眾對新聞報道的印象。
因為廣播是用聲音表達新聞的方式,加強現場感與表現力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將新聞現場的典型或特殊有用的音效收錄入報道中,因為現場音效是通過廣播途徑最能夠反映現場情況的方式。例如一些交通的聲音、市場交易的聲音、運動場的聲音、新聞事件參與人員之間溝通的聲音等,這些最能夠反映出新聞發生的環境,給報道增加材料,增強現場感與感染力。選擇聲音時要注意是否能夠在增強表現力的同時讓報道不至于過于冗雜、繁瑣。
對于廣播新聞來說,時間限制的原因讓報道必須做到在有限的時間內給聽眾完整真實可靠的信息。因此對于可預見性的新聞報道時,就要設置必要的時間懸念,即報道中必要的時間提示能夠給聽眾提示性的作用,讓聽眾對新聞報道有所期待、有所興趣。比如在報道無人機應用時,除了對基本信息的介紹之外,還要考慮無人機從準備階段到正式起飛之間所需的時間,將這個時間懸念傳遞給聽眾,給聽眾一份期待的感覺,并且運用在報道策略中,將現場報道本身獨特的時間優勢體現出來。
廣播新聞的現場報道具有多樣化的形式,因此在報道不同的新聞事件時要采用最適合的報道形式。在報道一些突發事件時,新聞的主題存在焦點集中與價值提煉兩方面的選擇。例如在報道打擊傳銷團伙時,除了要交代必要的背景資料,在現場報道中記者跟隨執行任務的警察前往一線報道時可聚焦于交代傳銷團伙活動的地點、活動特點,為聽眾提供實際可參考的意見,同時也可直擊警方查處逮捕傳銷人員的過程,通過聲音表現沖突,增強新聞的可聽性,同時為廣大人民群眾戰勝傳銷團伙提供一些信心,樹立警方威嚴。
現場報道要求記者在新聞發生的現場做到解說、采訪等各種工作,既對記者的基本功要求高,又要求記者的現場應變能力強,這兩點都要求記者具有高度的新聞敏感度。記者在進行現場報道時,要注意觀察,運用多種感官對新聞事件進行了解。平時的生活里要注意對社會熱點、生活小事多加觀察,將自己的知識、經經歷、思考運用于提升專業上,增強新聞敏感度,能夠在報道準備和報道過程中能夠發現一些不被人留意的細節,問出一些被隱藏的信息,突破常規,增強新聞表現力。
以上是在廣播記者的現場報道中提升現場感與表現力的一些可行措施,在實際工作中要多方聯系,與攝制人員提前做好溝通配合,多方面共同作用提高現場報道的新聞效果。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展與多媒體的蓬勃壯大,廣播行業的新聞報道正在面臨挑戰,因此要結合時代發展,提出更多有效的方法來做好廣播新聞現場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