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庭雁
習近平總書記在一系列重要講話中不斷提出要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的指導理念,面對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我國社會需要立足于現代化社會主義新型文化創新建設的現實問題,制定出中華傳統文化創新發展、創造性轉化的有效途徑,以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的長遠發展。
不同時代孕育了不同的文化,同時不同類型的文化也映射了不同的時代問題與任務。現代傳統文化想要實現創新性轉化與創造性發展就需要深入解讀傳統文化獨有的精神內涵,來開啟文化的創新性發展。人們在歷經傳統文化革新時,在思想與行為上也逐漸的擺脫了傳統文化的桎梏,并進入到一種無根德精神與文化境遇當中。現代人正遭遇著嚴重的文化認同危機,整個社會中無不充斥著焦慮浮躁的情緒,這種焦慮迷惘的情緒映射出當代中國出現的嚴重的文化坐標迷失的問題,其帶來的危害遠比物質的匱乏還要嚴峻。想要擺脫籠罩在當代人頭上的焦慮情緒,就需要及時的開啟傳統文化尋根之旅。其中挖掘與探尋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于提升現代中華民族的內在精神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想要開啟傳統的文化的尋根之旅則需要立足于
現代現代語境當中切實的貼近與了解傳統文化內容與內涵,在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之間搭建暢通的溝通橋梁,使傳統文化在現代文化中生根發芽。同時為了保證全面客觀的認識傳統文化還需要立足于主體的位置上來,結合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客觀分析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價值,以便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價值可以和當下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完美的融合,同時通過高度滲透與開放的方式了解傳統文化可以有效的提升國民的文學素養,為傳統文化的創新轉化與發展提供夯實的基礎。
批判性繼承是傳統文化創新轉化的重要流程,只有對傳統文化進行客觀的審視、分析、考量以及汲取才能保證傳統文化的創新轉化具有建設性。毛澤東曾在建設民族文化議題中提出“決不能”的主張,這兩個決不能的核心內容也為現代傳統文化的創新轉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指導依據。從本質上理解傳統文化在五千年的發展與傳承的過程當中既累積了照耀后世的文化精髓,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囤積了一些弊端與惡習,想要在現代中更好的傳承與發揚傳統文化則需要使用批判性的思維進行文化改良與創新,通過批判性審視與篩選的方式剝離傳統文化中“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等與現代平等、獨立以及自由等基本核心價值觀相沖突的糟粕文化,并大力弘揚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等為后世造福的理念。總的來說傳統
文化的批判性繼承需要遵循價值標準與科學標準進行衡量。科學標準及時通過生活實踐、思想爭鳴的方式驗證傳統文化是否具有恒久性、發揚真善美的特征;價值標準及時將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比對,然后理性的進行篩選與傳承。
鴉片戰爭爆發之后眾多的西方文化與思潮也潮涌般涌進中國社會,在后續的發展歷程中中國一度經歷了兩極化的對立思維,即完全摒棄傳統文化與完全杜絕外來文化的極端境地,這種歷史現象也為當下的傳統文化傳承敲響了警鐘。傳統文化的傳承需要充分體現傳統文化中“中庸”的概念,即遵循綜合創新的原則將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進行有機的結合,這種結合方式并非簡單的物理拼湊與嫁接,而是將彼此內在的差異與共性采用有機的方式緊密聯系在以下,通過相互取長補短的范式有效的提升中西方文化的價值,并通過強強聯合的方式使兩種文化能夠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全球化發展的趨勢之下,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更需要秉持虛懷若谷的心態,積極主動的學習與借鑒國外優秀的歷史文化,通過批判性分析的方式將西方的文化作為現代傳統文化創新轉化的催化劑,通過融合東西方差異化思想的方式形成全球化的創新文化。
實踐是踐行理論的重要措施。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中很多人提出了“返本開新”的理論,但是想要確保傳統文化的開拓創新能夠取得良好的成效,不但要注重傳統文化的返本還需要不斷加強開新實踐。返本可以幫助人們更好的認識與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只有通過身體力行的開新才能夠切實的做到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與轉化。從社會層面來說,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需要立足與日常實踐生活,采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逐漸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使傳統文化在與日常實踐生活水乳交融的過程中真正的迸發內在活力,而不是成為形而上的抽象意識形態,通過發揚傳統文化中的“孝悌”“廉恥”“友愛”“敬天厚德”等理念使其不斷發展成為現階段指導人民思想與行為的基本準則,使傳統文化成為現代化、創新性的社會基本核心價值觀。
在經濟全球化以及文化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之下,我國傳統文化想要實現開拓創新則需要加強理論上的返本以及實踐上的創新,通過歷史性詮釋的方式深刻理解傳統文化的要義與內涵,然后采用批判的方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與現代文化、西方文化進行有機結合,通過不斷踐行的方式實現我國傳統文化的創新性轉化與創造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