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睦
語文教學是一門語言學科,強調的是語言的教學過程,旨在讓學生掌握漢語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正確運用方法。修辭學是語文運用理論,指導語文如何更好的運用。因而語文教學和修辭學之間本就有密切的關系,語文教學過程的實施離不開修辭學,同樣,語文教學也會對修辭學自身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強調修辭學,不單單依靠對修辭學基本理論的教授,而是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強調漢語修辭學的最新動態、研究成果等,并且把修辭學的一般方法應用到語文教學過程中。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已經有學者提出發展語文教學,必須要走修辭學之路。不僅僅要把修辭學的知識貫穿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更要充分發揮修辭學自身的應用特征,體現出修辭學對語文教學的重要影響。
根據我國教育部的相關規定,對語文課程標準中有關于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有確切的要求,在語言方面的審美能力主要指的就是語言表達能力。漢語修辭學對于語言表達有著直接影響,對于語言表達的調整、加工、選擇等都起到指導作用。而人們在對語言精雕細琢的過程中,就是對美的不斷追求,語言的審美特征是有規律可尋的。可以說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漢語、英語、法語、俄語等等,都有其獨特的審美的。語言的審美包括對稱美、參差變化美、意境之美等等。在漢語修辭學的審美原則要求下,語言表達應當不斷突破原有的邏輯,這種突破并不是直接雜亂無章的打破,而是開發出一種新式的表達規律,因而修辭學對于語言表達形式的審美變化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漢語語言形式與中國文化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而漢語相對于其他語言來說更加追求意境之美。漢語的語言形式與思想內容往往在不斷追求一種有效的結合過程,我們可以視其為一種修辭學的審美取向。學生的審美能力需要循序漸進的培養,需要在語文教學和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受到不同形式的訓練,總體上主要依靠于寫作和閱讀鑒賞。審美能力培養的過程中,語文教學同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生對于修辭的不斷學習和創新使用過程,最終將對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產生積極作用。
從修辭學的本質來看,其就是要對漢語語言的運用進行更加細致的研究。然而漢語是一門極其復雜的語言,因而研究漢語語言表達也有很多角度。在語文教學中,對漢語的修辭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不僅可以豐富語文教學的內容,也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語言的本質,對于提高學生的審美分析能力大有益處。漢語的修辭離不開語言的三要素,修辭的過程具體表現在修辭現象之中。修辭時時刻刻都影響著漢語語言領域中的語音、詞匯、語法的的具體運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把修辭分析更多加入到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修辭手法的分析是一種動態的分析方法,在閱讀過程中對修辭的分析有助于學生對語言知識的鞏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轉化。這種摻雜的教學方法比直接灌輸修辭學理論的效果要好的多,學生也更容易接受。但是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閱讀的文章類型較多,漢語修辭手法眾多,基于這種情況,語文教師可以針對閱讀篇目的特點進行分析。我們始終明確的是,修辭學對于語文教學的影響應當是貫穿在教學過程中的,而不是單純的在課堂中向學生教授修辭學的理論,要在分析漢語語言修此現象的過程中,提高學生對語言領域的認知能力。在以往的一些教學實踐中,有的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修辭手法,會用大量篇章來講解修辭學理論,但學生并不能完全理解枯燥的理論內容。脫離了閱讀的修辭課程難以讓學生形成感性認識,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更應當強調“結合”,對于一些偏僻的辭格名稱,教師可以做引申介紹,無需深入。
學界對于修辭學的定義有很多種,從交際學的角度來看,修辭學應當是在表達思想內容的基礎上尋找最佳表達方式的過程。漢語修辭的本質目的是調整,即對已有文字表方式進行重新的解構,以此來減少雙方交流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偏差。語文教學過程由兩部分組成,是學生與教師的雙向互動過程,最終的目的也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交際能力。因而學習修辭的意義就在于對自身語言知識的豐富和拓展,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語言表達能力。
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口語教學常常被忽視或者說教學的難點所在。但是根據很多學者的研究,學生的口語交際對其書面表達能力也有很大的影響。同樣,語文閱讀寫作對于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也有個影響,因而未來語文教學的發展必然將口語交際和書面表達結合起來,如何促進兩者之間的結合與轉化,修辭學的指導作用就在這里體現出來。
心理學幾乎是一個無處不在的學科,任何學習都與心理學脫不了干系。尤其是在漢語言學習的過程中,結合漢語本身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質,其都有著獨特的心理架構過程。修辭學中的心理學,實際上就是對修辭的心理過程的研究。修辭心理與個體的想象、記憶等有著很強的聯系,語言交際過程要想取得滿意效果,那么就需要考慮到語言對象的心理需求。在此基礎上形成全面的考慮,才能令語言交際對方感官形成刺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語言可以讓知覺保持穩定性。借鑒修辭學中的心理學特征,對于語文閱讀中的修辭現象進行分析,有助于學生對語言環境、語言使用方法的理解。
語文學科的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養成積極主動的閱讀習慣,因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多的要承擔啟發者的角色,有意識的引導學生自主的閱讀分析文章,而不是教師直接把閱讀分析的結果告訴學生。例如在修辭格上,可以引導學生從心理的角度來對閱讀文章進行分析,無論是寫作還是鑒賞已有文章,都是很有啟發意義的。比喻、雙關等是借助想象來將兩個表象結合起來,象征、夸張等則是對已有的形象進行強調、突出或是強化。排比、反復等的運用則是為了進一步的強調,增大表現力度。在眾多的修辭格之中,例如比擬的構成實際上都屬于判斷類型,判斷中的虛假、模糊等都是常見的修辭方式。例如在《天上的街市》中,作者描繪到“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這種推理的過程中,蘊含著和諧的對稱關系。作者運用合理的修辭手法為我們營造了夜晚街燈、星星的美景。修辭學中蘊含了豐富的心理學,學生在對修辭的分析過程中應當更加側重于對文章本身的分析,盡量減少套用空泛的術語。
語文教學與漢語修辭學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中學語文學習和教學更多的是強調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從某種程度上說,如何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修辭學的目標是相一致的。上世紀中葉,國內有學者對“修辭”進行了專門的設置,把修辭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知識在課堂中教授。發展到今天,漢語修辭學已經成為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語文教學有著重要的知道作用。從長遠看來,語文教學的發展仍舊需要堅持走修辭學的道路,把修辭學作為漢語語言研究的基礎,處理好文學與語言學之間的關系。修辭學對語文教學的影響是方法論層面上的,不僅僅要灌輸修辭學的理論知識,更要強調修辭學的語用手法和語用原則,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出修辭學對語文教學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