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就業市場對翻譯人才的需求有了顯著增加,對就業者的英語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大學生英語翻譯的程度再不能停留于譯文文本和原本文本的簡單對應,而不得不關注英語翻譯理念的更新和改革。近年來,生態翻譯學理論進一步發展,強調翻譯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以及譯者的“適應/選擇”過程 ,為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視角。
生態翻譯學( Eco-translatology) 源于清華大學學者胡庚申。生態翻譯學以“天人合一”的生態思想為哲學基礎,關注生態翻譯環境對生態系統內各因子的影響和制約,譯者的中心地位及其對生態翻譯環境及文本的選擇性適應,生態翻譯環境的和諧統一。
在生態翻譯學視角下,翻譯教學要使整個生態翻譯系統中的各個因素處于動態的平衡中,要尤其關注各因素間的整體關聯。同時,在生態翻譯教學系統中,師與生的關系不應再是傳統的“傳授”和“接受”的過程,而成為平等和諧的互動關系,師生的知識儲備、認知方式以及教學工具等因素應該相互融合,成為一個和諧共生的生態翻譯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學生的學習需求得到充分重視,師生和生態環境得以有效互動,從而使學生的翻譯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首先,翻譯視角局限于譯文文本與原文文本的簡單對等。在傳統翻譯理論的影響下,我國大學英語翻譯教學課基本停留在字詞句或段落的翻譯。翻譯過程也僅局限于把譯文文本和原文文本簡單地對等起來,忽略了整個翻譯生態環境中各因素的協調作用,只看到了“原文”這一個因素,忽略了翻譯是整個生態環境中各因素相互作用的客觀事實,這就直接導致了譯文只是在形式上與原文產生了一致,原文的文本的深層意義和內涵沒有被充分挖掘,也致使了學生對語篇結構認識不準確,對原文的內涵理解出現偏差等情況。
其次,忽略了外部翻譯的生態環境。在傳統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只是簡單的“傳授”和“接受”的關系,教師是整個教學的中心,這種教學模式側重于詞句的翻譯,而對原文的文化背景、作者的語言風格、原文所處的外部環境等因素重視不夠。然而,生態翻譯環境是一種多元環境體系,對翻譯教學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例如三亞學院,地處美麗的旅游城市三亞。如果三亞學院的畢業生在走出校門前雖有翻譯相關的理論素養卻缺乏實踐經驗,是不能及時地為三亞旅游業的國際化發展服務的。
在生態翻譯教學系統中,師與生的關系不應再是傳統的“授”和“受”的過程,而成為平等和諧的互動關系,教師和學生作為生態主體和其他的教學生態如教學材料、教學工具等之間組成一個有機的教學生態環境。只有使環境內的各因素之間達到一個和諧共生、相輔相成的整體,才能使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生態化的和諧翻譯教學充分凸顯了學生的生態主體地位。教師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參與式的互動對話機會,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這個教學體系中,教師引導學生自己查閱和探索,不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學生。教師要力圖主動積極地鼓勵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體獨特性,給學生自主思考與合作探究的機會。此外,教師也可以引入競爭機制,讓學生通過小組競爭完成翻譯工作,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的同時,激發學生翻譯的積極性和興趣。
在傳統的翻譯活動中,之所以會出現譯文文本和原文文本簡單對等的翻譯現象,很大部分原因就在于學生的語言駕馭能力不足。譯者要想譯出流暢合適的譯文,除了正確把握原文的語篇結構外,還要在語言方面拿捏到位,在細查原意的基礎上敢于熔鑄新詞,以創作者的心情對待原作,通過翻譯還原原作的藝術魅力,挖掘原作的深刻內涵。這些無不體現著對大學生語言駕馭能力的高要求。
所謂“外部翻譯的生態環境”,是指校內翻譯教學之外的社會大環境。當前的翻譯教學大部分都處于校內教學這樣的封閉或半封閉狀態,純粹地從書本到書本,這種翻譯脫離了現實生活,也有著教學時間短、資源少的局限。因此,教師可以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篩選和優化網上豐富的教學資源,創造出仿真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進行翻譯實踐。
從生態學視角探析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強調的是生態系統內部教學主體、教學工具和資源、教學定位等因素的生態交互與和諧共生。翻譯教學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譯文和原文的簡單對應,而是翻譯教學生態環境中各因素的和諧與統一。當然,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是一個復雜的工程,還待我們從其他視角進行多樣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