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江渝
孔子認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其主張的德政精神主要呈現三個特點:一是豐富。涵蓋了勤政、正義、忠誠、誠信等道德的各個方面。二是深刻。提出了慎欲、慎言、慎友等對于自身約束的種種方式。三是多角度闡釋。在執政和修身方面要求“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行善思想以及塑造“羞惡之心,義之端也”的羞恥思想。
儒家思想中官德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廉政,要求從政者必備的基本道德之一就是廉潔。“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一個官員必須具備善良、能干、敬業、公正、守法等品格才算“廉”。儒家精神的內涵不僅要求從政者清廉,更要“儉近仁”即注重節約的樸素精神,此外“欲而不貪”的主張也告誡執政者和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能貪得無厭。
執政為民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認為,廉政的最高境界是要“愛民”、“仁民”,“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為政者不僅要自身廉潔,還應將老百姓的生活放在首位,為民謀利。荀子提出“富國裕民”的治國思想,認為“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這些主張都表明執政的最高理念是將廉政和民政相結合,都最終指向百姓疾苦。
儒家思想對執政者本身的道德水平,自律品格、愛民為民的理念等方面提出了高要求,這些要求與當前黨風廉政建設的內涵高度一致。廉政建設的根本在廉潔,其指向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執政以德的德政思想,明確了官員應該保證執政方向的真善美,執政以廉的廉政思想要求在執政過程中加強自身約束,對于國家和集體利益的尊重和維護。執政為民的民政思想明確了最終和最根本的目標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三者是相輔相成的。而只有三者的統一才能確保黨風廉政建設平穩順利推進,才能保證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真正得到維護。
孔子對“政”字的詮釋為:“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他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落腳點都在對于執政者自我的約束。黨風廉政建設的過程,也是對于執政者約束的一個過程。當前,在全面從嚴治黨大背景下,法律對于貪污腐敗懲治力度越來越大,反腐法律體系日趨完善時,更要在道德規范上下大力氣,做到法律約束和道德約束二者的統一。我們要以領導干部為重點,一方面大力宣傳新時期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營造“尊廉崇廉”的社會氛圍,激勵更多人向他們學習。另一方面各級領導干部要率先垂范,做好本職工作,當好人民公仆,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帶頭嚴格自律,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和人格力量為群眾做出榜樣。
“內圣外王”是儒家思想整個學說體系的核心內容,也是儒家文化所倡導的處世宗旨。“內圣外王”是儒家追求的最高人格理想,是中國人、中國文化所追求的最高理想生命形態。黨的各級領導干部除了要使自己的品德、自己的內在生命達到一個很高的“內圣”境界外,還要去“親民”、“愛民”、“仁民”,做一個“言而有信”的“外王”事功,說到做到,言出法隨,這樣才能政令暢通、政通人和。
“仁者愛人”是孔子道德哲學的最高范疇,也是儒家人本思想的理論基礎。“仁”最主要的含義是“愛人”,孔子“愛人”的目的是為了得民心,以緩和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的關系,更好地治理國家。儒家還崇尚“忠恕之道”,“忠恕”的意義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寬以待人,學會換位思考。我們的各級領導干部應該牢固樹立“官為輕,民為重”這個以人為本的從政理念,要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去感受百姓的疾苦,去體會百姓的艱難,這樣就能產生為百姓解決實際問題的沖動和勇氣。
儒家思想十分注重個人自身修養即慎獨,同時十分注重禮的約束作用即禮治。孔子告誡他的弟子子夏“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孔子教育他的弟子和兒子注重自身修養同時不要忽視禮的他律作用,他說:“不學禮無以立”。此外孔子提出“使臣以禮”,認為不但平民百姓要受禮的約束就是統治者也要受禮的約束。孟子提出品德高尚的人不做“非禮之禮”,還提出“王公不致敬盡禮”就不能得到賢臣。黨的各級領導干部要通過學習、體驗、對照、自省,把實現共產主義內化為不可動搖的信念,養成自察、自省的自覺性,形成高度的慎獨能力。在自覺加強學習和修養的同時,還要自覺接受社會的監督和輿論的評價,也就是要自覺接受禮治的他律。做到慎獨與禮治的統一,內在自制力和外在約束力的統一,才能進一步提高自身素質,確保清正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