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躍峰
在國外,凱杜里主張民族認同的最終目的是全體公民對于權力的認同。卡贊斯坦在論述以跨國民族為對象的國族認同問題時,從文化的層面透視國家安全狀況并尋求一種世界政治的規范存在。紐曼爾﹒卡斯特在《認同的力量》一書中通過思考國家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動力,從眾多個案中歸納出“認同”的作用,并且論述了所有認同不是起初就有,而都是構建起來的觀點。
在國內,寧騷在《民族與國家》一書中提出國族這一概念,他認為國族與國家概念緊密聯系,而民族只是國族的組成部分,國族和民族是不同的兩個的概念,并且強調說:“在中國只有一個民族才能稱作民族,那就是中華民族。周平在《民族國家與國族建設》一文中提到國族并強調組成國族最重要的是人們的心理認知和心理感受,這樣的心理認知和心理感受就是國族認同。在我國社會的轉型時期,中國青年人的國族認同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缺失。造成中國青年人國族認同感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
社會認同理論的奠基者塔吉費爾指出,社會認同是“個人自我界定的一部分”[1]。自我界定關鍵在于個人對他在一個社會群體中,作為成員地位的界定。因此,中國青年人的社會認同危機成因突出表現為兩方面:一是對自我道德的界定出現偏差,導致了對社會不信任,社會認同出現危機。如今人們的生活雖然日漸富足,但近些年卻出現了一切向錢看的社會風氣。無論是手中握有公共權力的人還是普通公民都會為了金錢不舍手段,雖然處事功利化有時候確實可以提高效率,但無形中吞噬了很多道德行為。因此在中國青年一代中,會有人在這種社會氛圍中界定自己是“弱者”,只有金錢才能保護自己,致使不斷弱化自己的道德意識,進而出現社會認同危機。
文化認同,指的是人們之間或個人同群體之間對共同文化的確認[2]。由于人們的社會屬性和文化屬性都是后天的和可變的,致使文化認同也具有相對的可變性。因此,從中國青年人的角度分析文化認同危機主要表現為兩方面:一方面是主流文化認同感的流失。在全球化語境下,中國青年人對中國民族文化的認同逐漸淡漠。多數人已經習慣了電影院、演唱會卻忽略了傳統戲種,很多人會覺得傳統的文化缺少欣賞度,有句話叫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在沒有相關文化儲備的情況下,自然對傳統文化不認可。認同感是以接觸與了解為前提的,中國青年人如今正是缺少對傳統文化的接觸,才會不斷流失傳統文化的認同。另一方面是對西方文化的青睞。在中國越來越多的青年人選擇西式的婚禮、年輕人身上隨處可見紋身、出游時中國的文化古跡更不是“歐洲十日游”的“對手”,當問及西方消費方式進入視野意味著什么?多數的回答只是多了種消費的選擇,極少有人認為是在減弱對國族的認同,這無形中失去了對國族文化認同扳回一城的機會。
針對社會認同危機,應該從公民對社會信任感和道德意識為突破口[3]。國家法律,市場、政府應該相互配合,使得公民可以在公平的社會環境里生活,提升公民對社會的信任度。那么在道德建設中,需要強調一下幾點:(1)完善競爭機制,以確保公平的競爭環境;(2)針對道德意識進行強化,加深人們對道德的理解和認識;(3)輿論要看得到祖國和國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道德遺產,介紹和表揚優秀人物及其先進事跡,以樹立道德楷模。[4]
針對文化認同危機,應該注重推動主流文化傳播,創新文化教育[5],使中華民族先進文化在人們心中生根發芽。文化認同在建構時,文化的教育和宣傳至關重要。首先,文化的傳輸要改變以往古板僵硬的模式。對于學校教育和媒體宣傳來說,一成不變的傳播方式不但會降低受眾接受度,甚至還有一定的負面效果。其次,信息化對文化傳播的作用是把雙刃劍,因此要善于利用并且嚴格管理信息傳播。當前,我們只有體會和把握中華民族的文化核心,將燦爛的國族文化根植于心,才能振興國族,保證祖國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處于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