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洪
中國夢最核心的內容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人民幸福生活的實現,必然包含了老年人的幸福生活。沒有老年人晚年的安定和幸福,中國夢的實現將是一場空。自從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老齡化速度不斷加快,由此引發社會各界對我國養老問題的關注也越來越多,因為養老問題關乎著每個人、每個家庭、也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
21世紀是全球人口老齡化加速的時代,中國也不例外。根據2010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我國總人口有13.39億,其中60歲以上的人口為1.78億人,占總人口的13.26%。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3年我國老年人口達20243萬人,老齡化比例為14.9%。另外根據《中國人老齡化發展趨勢百年預測》,到2050年,我國老年人口的總量將超過4億,占總人口的比重的30%,成為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我國人口老齡化呈現出以下特點,這些特點構成了中國老齡化的“中國問題”:
聯合國最新的關于中國人口預測也顯示,201 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國人口老齡化將呈現加速發展態勢,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將年均增長16.55%,到2040年,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將達28%左右。根據《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百年預測》“到2050年,60歲及以上老人比重將超過30%。”中國只用了不到20年的時間,而發達國家通常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所以中國是“跑步”進入老齡化社會的,而且這種趨勢將越來月凸顯。預計到2020年中國將進入“快速老齡化階段”,到2050年則將進入“加速老齡化階段”。
根據全國的6次人口普查數據可以看出,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無論是絕對數量還是比重都呈加速發展的趨勢。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健康越來越重視,預計本世紀中期,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不少于八千萬人。古代有七十古來稀之說,而如今耄耋老人隨處可見。到2050年,老年人口總量將超過4億,高齡老人規模達到9500萬。高齡老人占老年人比重將從目前的1/8增長到2050年的約1/4。[1]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高齡化的趨勢越來越突出。
與發達國家“先富后老”不同,我國的人口老齡化是在“未富”和“未備”的情況下就出現了。發達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一般都在5000—10000美元或更高水平,而中國在200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才剛剛超過1000美元,2012年也才剛過6000美元,應對老齡化的經濟基礎還十分薄弱。[2]我國的社會保障以及醫療、養老機構等等都還沒有完善,我國大部分老年人面臨著“住不進”、“住不起”的尷尬境地,給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嚴峻挑戰。有學者稱之為“社會超載的老齡化”。
就我國目前的主要養老方式而言,有家庭養老、社會養老(機構養老)和自我養老。通過前面對我國目前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和特點的分析,這三種主要的養老方式都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嚴重制約著我國養老事業的發展。
家庭養老是指以家庭為載體,以子女照料老人為依托的一種傳統養老模式。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文化,自古以來家庭就充當著養老的主要承擔者。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歷史的變遷,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競爭加劇,家庭養老遭遇著力不從心的困境:
首先,經濟壓力大。目前我國的家庭結構呈現“421”的特點,也就是說一對夫婦要撫養一個孩子,同時還要贍養4個老人。上個世紀80年代實行計劃生育以來,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生育率下降而人均壽命增長。
其次,精力有限。家庭養老最大的優勢在于老年人可以兒孫繞膝,享受家庭的天倫之樂。然而在優勝劣汰的今天,子女必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當中,只有這樣才能維系一個家庭的正常運轉,加上子女對下一代的“代際傾斜”,因此在照顧和慰藉老人的時間和精力上就少的多。強烈的競爭意識讓很多子女選擇在外地打拼,“空巢老人”、“留守老人”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
最后,孝觀念淡薄。支撐家庭養老的核心是孝,隨著歷史變遷以及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家庭孝觀念逐漸淡化,甚至存在很多不孝之行。傳統的孝文化遵從的不僅要事親還要敬親,也即敬養,如《論語》中,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社會養老就是我們俗稱的養老院或者養老機構的養老方式。改革開放30多年來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在社會養老的建設上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中國的人口老齡化的現實基礎是未富先老,我國的公立養老機構的發展與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及其不匹配,機構養老的缺口依然很大,一床難求的局面依然凸顯;而私立養老機構的發展緩解了資源緊缺的壓力,但是費用之昂貴,普通百姓面臨住不起的尷尬。
穆光宗認為老年人的需求分為三大類:生存性需求、發展性需求和價值性需求。而社區文化養老是目前為止與這三大需求最貼切的養老路徑。“文化養老”是以社區為載體,以滿足精神需求為基礎、以溝通情感、交流思想、擁有健康體魄與心態為基本內容、以張揚個性、崇尚獨立、享受快樂、愉悅精神為特征的養老方式。[3]那么社區文化養老就是指在社區實現獨立、尊嚴、照料和自我實現的養老路徑。
鑒于我國養老的現狀,必須充分挖掘有利資源,同時調動一切積極力量,通過社區文化養老路徑實現積極老齡化的意義重大而深遠。
1、實現老有所養
人口老齡化所要面對的首要問題就是保障老有所養。物質照料上的服務供給是社區文化養老的前提,針對一些空巢老人、留守老人或者失能、半失能老人,社區服務隊或志愿者為他們提供物質上的照料,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上的困難,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讓每一個老人都能實現老有所養。
2、實現老有所樂
社區文化養老提供了適合老年人的娛樂活動,比如各種棋藝類、文體活動等。老人在自家門口就能享受到社區老年活動中心提供的各種服務,依托社區的公共文化設施,積極開展老年人文化活動,弘揚尊老、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能夠彼此溝通情感、交流思想,他們的精神和心靈得到了慰藉,整個老年生活品質得到了提升,實現老有所了。
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社區文化養老都是可行的。農村社區文化養老是指各種社會力量,如國家社區、個人、社會組織等,以村級社區為依托,向某農村社區內全部或部分老年人提供的文化服務,這種服務應具有非排他性或弱競爭性的特點。[4]城市社區文化養老是主要指社區居委會的轄區內向老年提供的文化服務。[5]只有通過文化的紐帶,以社區為依托才能真正讓老年人的物質供養和精神慰藉同時得以滿足。
政府是社區文化養老的主導者和推動者,必須在宏觀層面進行社區文化養老的頂層設計和具體規劃。首先要健全和完善養老保障體系。中國未富先老是我們養老中的尷尬,但是完善的養老保障體系是解決中國人口老齡化最根本的措施,因此國家必須協調好經濟發展與社會養老保障發展之間的關系,應當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我國養老保障水平。努力實現社會養老保障的全覆蓋、城鄉養老均衡發展以及養老水平和質量的提升。其次要建立健全社會養老法律法規。包括老年人權益法規、老年人法律援助體系等,包括怎么發揮社會力量參與老年事業,利用市場機制,健全以財稅、金融產業政策為主體的政策支持。比如要求房地產建設新的小區必須具有適合老年人的相關通道和設施。[6]在制定相應法律法規的過程中必須結合中國特有的文化傳統,把自古以來所推崇的敬養文化融入到法律法規當中,讓制度更具人性化、民族化。
社區是社區文化養老的載體和平臺,因此社區必須加強自身建設更好的為老年人服務。首先社區必須加強社區文化養老的宣傳力度。在社區通過各種途徑大力宣傳社區文化養老理念,可以通過典型示范等方式讓更多的有需要的老人走出單純的家庭養老,享受更好的晚年生活。其次社區必須加強社區文化養老的組織力度。社區文化養老必須建立長效機制而不是權宜之計,所以社區要組織豐富多彩的社區文化活動,開設各種“藝術吧”,采取以學為主,學樂結合的形式,因人而異的培養和加強老年人的興趣和愛好,使得老年人在社區能夠享受到濃厚的文化氛圍。第三社區要加強志愿者和老年服務人員的招募和培訓。為老年人服務的人員必須經過專業的培訓,持證上崗,保障服務的質量。第四社區必須完善相應的配套設施,比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讓老年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方便、高質量的醫療保健服務。
養老不僅是政府的責任,更是全社會的責任,整個社會都應該為中國的養老保障獻計獻策,營造一個濃厚孝文化氛圍的環境。一方面要在全社會營造尊老、愛老、敬老的文化氛圍。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孝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之一,我們必須更好的繼承和弘揚。另一方面針對虐待老人、不贍養老人等不良行為進行公開批評和指責,充分發揮社會輿論監督的作用,揚善避惡。
社區文化養老其實就是家庭—社區的養老路徑,所以家庭在此過程中承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家庭成員要積極支持社區文化養老路徑,及時與社區對接,溝通情感,了解老人的需求和愿望,并及時給予滿足。另一方面家庭依然能是社區文化養老的供給者。在此過程中家庭通過購買社區的養老服務和養老資源為老人提供幫助,因此家庭成員不能完全把老人寄托給社區,而是要承擔起自身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社區文化養老是目前最貼合老年人的養老方式之一,有學者把這種不離開家庭故土,又能享受到機構養老的服務的養老模式稱之為“沒有圍墻的養老院”。盡管有很多還不完善的地方,但它一定會引領我國的養老路徑,同時也希望更多的學者能參與到研究中來,共同為中國的人口老齡化獻計獻策,為中國老年人的幸福生活點放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