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 斌
公證是指在處理相關法人的法律事物、法律行為及訴訟申請時,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對具有法律意義和行為要求的活動流程的公正性及法律效力進行證明的行為。構建和諧社會是當下我國的重要發展目標和努力方向,為了實現和諧社會的相關特征,處理好人與社會的關系,促進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公證可以發揮其預防糾紛、減少訴訟的積極作用。公證機構用法律賦予的權力,為公民在實施繼承、遺囑、收養、贈與人、分家析產、下崗職
工安置和再就業等涉及公民身份及財產關系的民事類活動,法人與法人、法人與公民之間的經民事活動中,以公證的形式來確認行為的真實性和合法性,有效地防止因民事糾紛導致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的發生,從而維護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穩定,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注入更多的和諧音符。
在法律上具備效能和約束力,便被成為公正效力。根據相關法律法規指出,公證后的民事訴訟行為、訴訟事實和書面文字應以事實為依據前提,其中如果證據的法律證據效力較強,可有效避免出現矛盾,確保爭議及問題進行和解 。譬如:進行土地使用權轉讓合同的公證時,可以借由相關公證機構進行。這樣便能使轉讓行為合法化,避免出現非法轉讓、流程不合理等行為的發生,對于土地轉讓市場行為及秩序的有序推進和進行以及城鄉房屋拆遷、交易等方面的工作時,有法可依,有規可循。另外合同公證,可以有效的預防產權不明、分配不公的糾紛發生;對遺產處理、繼承、遺愿等方面進行公證,能使得相關處理流程更為公正化和透明化,從而有效避免糾紛的產生,杜絕侵權等問題的發生,維護人際交往方面的正常進行,從而保持社會發展的進步。公證通過執法的有效性,使訴訟程序更為精簡,爭端解決的流程更為快速,同時還能避免司法資源的浪費,使當事人在進行訴訟時更為省心。法律公證保證了具體法律行為、法律關系和法律事項等方面的法律效力。確保民政、商業、生產等社會活動和經濟行為的有效推進和進行,有效預防和解決相關社會問題及糾紛爭端。
各司法行政機關及公證機構要堅持不懈的開展政治思想教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教育,進一步強化廣大公證人員的政治信念、法治觀念、誠信意識、責任意識,不斷提高公證人員的政治業務素質,培養一批學者型的公證員,滿足社會公證法律服務的需求。通過開展繼續教育培訓,更新業務知識,不斷提高公證員的執業能力和水平,提高辦理各類公證事項的準確率。必須加大規范公證執業流程的力度。必須加大公證質量監督、指導力度。創新監督機制,提高監督質量,以加強公證信息平臺建設為契機,使用公證信息系統進行辦證和管理,實現公證執業活動的規范、現代、高效,提升公證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2006年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的正式實施,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公證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以國家法律的形式確立了公證的原則的合法實施和執行,公證法表明,我國的公證機構屬于事業單位,這不僅確保了公證機構的獨立性,同時也體現了其服務性和公正性,更有利于公證機構相關法律職能及約束行為的進行,保證社會在穩定的環境中發展,并使民眾的合法權益和行為得到有效維護。
我們必須清醒的看到,在公證發展的過程中有些不相協調、不夠和諧現象時有抬頭,如受經濟利益的驅動,責任心不強,質量不高等,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我們必須積極貫徹實施公證法,深化公證改革,加強公證監管,改善公證執業環境,積極消除公證發展中的不和諧音符。以制度管人,以目標育處,建立健全公證行業各項管理制度。如:主任負責制、分配激勵制、一票否決制等,以規范公證機構、公證員的執業行為,做到作為有據,處錯有據。
采取多種形式、不定期地對各公證處的公證質量進行檢查:查公證服務態度群眾是否滿意;查辦證流程是否符合程序規則;查公證文書質量是否符合質量標準,增強質量檢查的專業性和約束性。逐步形成公證處自查,行業協會督查,司法行政機關嚴查的有效網絡,做好督查情況記載,及時反饋不良信息,嚴肅打擊治理違法行為以及對民眾的合法權益有害的行為,確保公證的合法性和公信效力。要加大懲戒力度,確保辦證準確率,服務高效率,群眾滿意率。
我國公正公平社會環境的建設,公證制度的完善及發展必不可少。本文通過對公證制度法律價值的探討以及相應的立法完善的分析,希望能給當前的公證工作提供一些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