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鑫鑫 張阿林
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政治文化力量的不斷增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城市語言生態環境的建設,這是值得我們慶幸的,但是我們也不得不面對一個事實:我國目前的城市語言環境的建設還只是邁出了第一步,我們還有更長的路要去走。因此,為了更好的服務于城市語言生態環境建設,本研究將從漢口租界歷史建筑的標識牌翻譯質量入手,探究標識翻譯質量與城市語言生態環境建設的關系。
為了更好的了解標志翻譯質量現狀,課題組除了在武漢市漢口老租界區實地考察和問卷走訪以外,還在問卷網在線發放了共計2600份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570份。我們通過所得數據,發現除了一些標識牌本身的問題,例如年代久遠導致的字跡模糊或者被采訪者本身沒有注意到標牌的原因之外,標識翻譯本身有兩個最大問題:一是標識翻譯的內容沒有特色,二是翻譯過于冗雜,選擇這兩項的人群高達71%。而且從我們調查結果來看,對于標識翻譯質量感到很滿意的人數僅為3%。問卷最后我們為了更加直觀了解群眾對于標識翻譯質量的看法,我們以五分為滿分,讓受試者打分,結果平均分僅為3.71分。
就拿武漢美術館和中山大道這兩個歷史建筑最具特色的景觀來看。武漢美術館的標識牌上有一句話是“逢周一閉館,節假日照常開放”,英文翻譯是“Open everyday except Monday and will remain open during holidays”。 為了簡潔,中文可以用短語來作為標識語;英文也是如此,但前提是短語必須準確。顯然,這句翻譯既算不上短語也算不上句子。可以給它加一個主語,改成“The gallery is opened other days except Monday and will open during holidays ”。還有一個例子是中山大道的標識翻譯。整體來說,翻譯質量還不錯,但是過于書面化了。例如,“Zhongshan Avenue, stretching from QiaoKou Road in the west to Huangpu Road in the east, is a commercial street which goes through the central area of Hankou, with a length of 8,445 meters.”事實上,標識翻譯的句子不應過長,因為標識的功能就是要讓人一眼能讀懂;而過長的句子,會讓人潛意識有一種抗拒心理,不想細看。“stretching...in the east ”作為插入語其實已足夠表達意義。最后面的“with a length of 8,445 meters.”不宜再作為一個單獨成分,可以將其前面的逗號去掉。由此可得,現階段漢口租界歷史建筑的標識翻譯現狀確實不樂觀,其質量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關于生態語言學,《語言與邏輯辭典》將其定義為“在人種語言學、人類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這些領域中對語言和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研究”。這是一門起步比較晚的學科。它的產生與20世紀70年代起人們對于全球環境的惡化的日益關注有密不可分的聯系。正是由于人們對于全球環境惡化的關注,一些學者與專家從語言學角度探討語言與生態環境的關系。由于起步晚,我國在“生態語言學”方面的研究也十分有限。
以“語言生態環境”為主題在“中國知網”進行搜索,我們發現從1990年到2016年,共有224篇文章,包括文獻,期刊,博碩士論文,會議和報紙。只看總數還不錯,但事實上,只要稍微仔細分析一下具體的數據,就可以發現它主要集中在文獻和期刊這兩部分,224篇中占據了191篇,也就是85%,在報紙方面,數量極少只有11篇,只占0.04%。眾所周知,文獻和期刊作為信息媒介的影響輻射面相對小,而影響輻射面相對較大的報紙恰恰卻是刊載這方面文章最少的。
由此可見,“語言生態環境”意識就目前而言所能影響到的人群少,只屬于某一個專業領域,也只有相關專業人士才會持續關注。而且因為武漢本身的工業城市定位,不僅僅是漢口老租界區,甚至全市整體的旅游標識翻譯質量都長期被忽視。就如武漢東湖風景區的標識翻譯來說,中文標識都屈指可數,更不談質量上乘的英文標識了。對比我國其他城市的著名風景區,比如西安的大唐不夜城和西安美術館以及蘇州園林景區,在普通公交站牌上都有英日韓三種語言的翻譯。因此,武漢的城市語言生態環境亟需改進。
“城市語言生態環境”,是通過城市居住者、城市以及語言之間互相影響、改變、提高而形成的軟環境。對于一個好的城市語言生態環境來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與語言環境本身。只有當語言環境趨向良性發展的時候,人們才會更多關注語言環境建設。我們課題組在問卷調查中也發現,很多受試者從來不會去關注城市的歷史建筑標識翻譯質量。原因很簡單,很多標識本身很少得到充分的維護和修繕,有的翻譯字跡都無法辨認,此種現實下,怎會有人去關注并改善標識翻譯質量呢?其次,城市居民既是城市語言環境的最直接受益人又是城市語言生態環境不斷進步的力量源泉。我們應該讓他們更多參與到城市語言生態環境的建設中來。
一個城市的歷史建筑其實是城市名片。在提到西安的時候,人們會想到鐘鼓樓;提到蘇州時,會想到姑蘇小鎮那些秀麗淡雅的老房子。一個城市的歷史建筑側面反映了一個城市的特色,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城市的居住者秉承不同的生活交流方式,形成不同的城市語言生態環境。對于一個城市而言,純中文的標識顯然適用人群有限;如果想要推介和弘揚城市文化,唯有做好城市名片的標識翻譯。因此,標識翻譯質量與城市語言生態環境的建設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好的標識翻譯會促進城市的語言生態環境建設,而良性的語言生態環境又會促使標識翻譯質量不斷提升。
當然,在標識翻譯質量與城市語言生態環境建設上既有問題也有欣喜。
首先是關于城市語言生態環境,值得欣慰的是,上文中提及的那224篇文章,有許多都是集中在2010年到2016年發表的,說明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城市語言生態環境建設。
其次,我們通過問卷發現,在受訪人中,對于標識翻譯毫無興趣的只有12%左右。
針對標識翻譯發現的問題,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首先是歷史建筑標識翻譯要做到簡短精煉,不要過于冗雜,問卷中有28%的受訪者都提到了翻譯過于冗雜的問題。標識本身不會很大,如果翻譯過于冗雜不僅會影響美觀,還會造成閱讀困難,使讀者喪失沒有閱讀興趣,從而不再關注。
其次翻譯在貼合原文意思的情況下要保留特色。每個標識所代表的歷史建筑背后都有很多故事,不應采取過度統一的翻譯方式。比如說關于“順豐茶棧”的翻譯,語言可以適當詼諧一些,體現茶棧這個地方的特點——“接地氣”。而關于基督教救世堂,日本領事館這類比較嚴肅的歷史遺址的翻譯則要注重科學性和嚴謹性,讓人能夠感受到那份厚重的歷史感。詼諧與嚴肅各有側重,才能體現每一個建筑所隱含的特色,而千篇一律的翻譯風格太過單調。
另外,英文翻譯要符合外國人的理解習慣,即語言要盡量地道,避免并爭取杜絕中式英語,讓外籍游客能夠真切認識到每個建筑背后的歷史云圖。最后一個建議與翻譯質量本身沒有很大關系,即是標識牌本身的保護和維修。在本課題的問卷中,有接近一半的受訪者都提到了標識牌模糊的翻譯字跡,字跡過小或者是翻譯標牌不顯眼和標牌破舊的問題。
標識翻譯質量與城市語言生態環境建設兩者是相互促進,相互聯系的。如果我們想建設優美舒適的城市語言生態環境,提高城市標識翻譯質量是一個絕佳途徑。而想要提高標識翻譯質量,就要注意翻譯語言的簡潔精練,貼合原文并且保留特色,還要符合英語本土人士的地道表達習慣。最后,對歷史建筑標識牌的保護和修繕也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