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崎 歐 瑜
隨著現代醫療科技的發展,病理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病理學作為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之間的連接橋梁缺課,其無論是在教學、科研還是醫療中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病理學指的是采用自然科學的方式來觀察疾病的病因、原理、形態、結構、功能改變等,從而研究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在1992年的《科學》雜志中,第一次提出了“從實驗室到臨床”的理念,其目的是在實驗室到病床之間建立雙向通道,因而被認為是轉化醫學的誕生[1]。
轉化醫學的中心理念在于沖破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隔閡,從而將科學研究者與臨床主治醫生聯系起來,以促進患者疾病的康復為根本目的,從重大疾病的研究治療出發,從而快速將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臨床醫療實踐,并且再由臨床反饋實際應用結果給實驗室,從而整體上促進醫療事業的發展。病理學在其中恰好就是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的橋梁,并且隨著病理學的發展,目前已經進入了分子時代,例如癌基因、抑癌基因等腫瘤分子病理研究等領域都是分子病理學最具代表性的領域。然而可以看到的是,直到今天,部分惡性腫瘤患者的遠期生存率提升不大,其生存率還是集中于早期診療,中晚期的治療改善效果并不明顯[2]。這其中原因在于實驗室研究人員對于臨床疾病情況了解不深入,究其本質還是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之間存在隔閡,而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在病理學教學中應用轉化醫學理念。
轉化醫學要不斷發展,離不開大量注重轉化醫學研究的人才,同時更離不開醫學院校對于轉化醫學人才的培養。在醫學教育中,尤其是在病理學教學中應用轉化醫學理念,從而讓學生們能夠豎立教學為臨床服務的認識,病理學教學的內容以及方式都圍繞臨床患者的治療,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快速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際診療結合起來,從而以轉化醫學的理念發揮作用。總的來說,病理學因其特殊性,因而在教學中應用轉化醫學是當前醫學院校病理學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
轉化醫學理念在病理學教學中,首先可以采用病例式教學模式。病例式教學(PCMC)的中心理念是將臨床典型病例作為教學的基礎,采用問題先導來開展啟發式的教學模式[3]。此種教學模式中,學生的臨床能力培養是教學重點所在,教師需要著重培養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理解并且快速吸收病理學理論知識,增強其臨床思維能力與綜合能力。傳統的病理學教學中,學生一般不會接觸到臨床患者,因而對于疾病的原理、發病機制、癥狀體征等都是模糊的,其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大打折扣。而采用病例式教學,學生能夠直觀的接觸到臨床典型病例患者,從而可以將理論直接應用到臨床診斷中,這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增強其實踐能力。
設計性實驗指的是教師預先設計好實驗的目的以及相關條件,然后由學生進行完成。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以及實驗方式,同時還需要自主查閱實驗資料,并且依據教師提供的實驗目的和條件來自行設計實驗過程方案,之后再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處理,因而屬于綜合性能力實驗。這要求學生不僅需要具備多方面的知識,還能夠培養學生探索發現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并不是以驗證理論知識為目的,而是依據科學的方法來探索和創新,從而達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實驗過程中,教師主要角色是引導,而并不是進行詳盡的講解,其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自主性,而且還能讓學生掌握設計實驗的方法與步驟,培養學生的探索創新能力。
轉化醫學注重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對接,因而在病理學教學中可以采用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BL教學模式)結合臨床病理討論(CPC)的方法,從而讓學生能夠在臨床病例中體驗醫師角色,并且從病理學中的形態學以及臨床表現等角度觀察疾病。首先,需要教師選擇經典病例,并且準備病例摘要,病理切片以及尸檢結果等相關資料,然后由學生們進行分析討論。例如在學習“心血管系統疾病”時,采用PBL教學模式結合CPC。病例摘要:王XX,女,75歲。一個月前,其與鄰居吵架,忽然心前區劇痛,同時左臂及左肩有痛感,呼吸急促,面色蒼白,渾身冷感,后緩解。后癥狀陸續發作,昨日早晨外出時,忽然發作,并且伴隨呼吸困難、痰液粉紅色泡沫狀,昏倒后搶救無效死亡。尸檢結果:腹壁脂肪厚度為4.5cm,心臟重量350g,左心室壁1.6cm,冠狀動脈管腔狹窄Ⅱ~Ⅲ級,腦部左半球動脈粥樣硬化,有動脈瘤形成。肺臟增大,并且有暗紅色泡沫液體。然后,由學生運用病理學知識進行分析,并且查閱資料推測死亡原因,并且闡述死者發病過程。學生們在課后根據要求查閱資料,形成報告,而后在下一次課上展開討論,最終得出初步結果,教師之后進行點評與總結,由此可見,采用PBL教學模式結合CPC能夠有效提高病理學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