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榮譽
新時期,職業教育要想辦出特色,切實提高自身的辦學水準,增強人才面向未來的核心競爭力,就必須改進人才培養模式,基于職業教育的內容、特征及要求,在對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當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有效分析與反思的基礎之上,做以針對性、有效性的調整,以適應新時期職業教育所面臨著的全新教學形式與需求。對于財務管理專業教學而言,如何有效的開展教學實踐,切實提升學生專業技能水平,這既是教學的核心內容,也充分體現著職業教育的特點。然而,結合現階段教學實際而言,職業教育財務管理專業技能培養同樣面臨多重問題,嚴重制約專業教學成效及學生學習成效的提高。
(1)教師對教學的主導觀念,在職業教育財務管理專業教學當中,以“教師之教”為中心,學生的自主學習變得被動,獨立思考缺乏空間,思維模式越發單一,專業技能嚴重不足;(2)教學方式較為傳統和單一,無法做到與時俱進,“一支粉筆、一張黑板、一把講尺”仍然是教師開展教學的老式“三件套”,教學效率較為低下,所能夠呈現的知識與內容較為單一,僅僅能夠針對教材的某些知識點,無法做到拓展,更無法適應新時期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求;(3)重理論輕實踐,職業教育財務管理專業教學本應以培養學生的專業應用能力為主線,本著“必需、
夠用及會用”的原則,來進行具體的教學設計與安排,然而,現階段仍難以從根本上脫離應試教育觀念及模式的影響,更加注重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并以此作為教學評價的唯一標準,相反真正能夠對學生發展具備重要意義的專業技能則遭受忽略,實踐則無法跟進。
現階段,職業教育財務管理專業實訓室大多為校內實訓室一種形式,雖然其為學生創造了一定的實訓條件,滿足他們學習過程當中的實訓需求,對提升學生專業技能等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認為僅有或者說僅依靠校內實訓是遠遠不夠的。財務管理本身有著其獨有的特性,如果僅僅單純校內實訓來進行,學生個人就完成了從制單、登帳到編制報表的整個過程,那么會計工作中某些制度則無從保障,比如內部控制制度以及原始憑證的審核制度等,這些都是校內實訓所不能完成。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直接參與者,其素質水平高低對整個教學成效有著直接且重要的影響。結合職業教育師資隊伍水平而言,教師隊伍多大來源于高校,畢業后通過考核直接任教,他們理論扎實較為扎實,為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注入新鮮血液,但由于閱歷不足,本身缺乏一定的實踐經驗,完全基于自身原來所學的課本知識進行理解并開展工作,實際工作經驗不足,會直接導致教學指導偏離實際,影響學生技能培養。
為切實提升職業教育財務管理學生專業技能,就必須以就業創業能力為導向,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目標,從我們的人才培養模式上做以創新。對此,需創新與推行“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具體來講,將整個職業教育財務管理教學大致可分為三大階段,即第一階段(1~4學期)、第二階段(5學期)以及第三階段。其中,第一階段以學習文化課與專業課程為主,以奠定學生文化素養與基本專業技能為總體目標;第二階段以組織學生進行會計從業資格證書考試培訓與崗位實訓為主,以提升學生綜合技能與對實際崗位的適應能力為目標;第三階段主要為頂崗實習階段,可安排一個學期的時間來組織學生掌握實際操作,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實踐進行反復磨練并使二者進行有效結合。第三階段應在校外實訓基地進行,對此學校需加強與相關企業與單位的溝通與合作,建立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為學生提供實訓基地。
第一、校內與校外相結合,校內外實訓基地的構建與結合,培養學生職業技能與職業素養;第二、課程與崗位相結合,使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不斷學習知識的同時,積累經驗,既扎實了理論基礎,又強化了專業技能;第三、實訓與考證相結合,實訓需納入考核內容當中,“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的獲得者,不僅僅代表著其具備畢業的資格,同時也代表著其符合綜合技能的要求。
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不僅僅是職業教育財務管理專業為提升學生專業技能所面臨著的現實需求,同時也是整個職業教育面向未來發展而進行人才培養、人才儲備的重要途徑。對此,必須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具體可采取“走出去”與“引進來”兩種途徑來進行。所謂“走出去”,就是學校需安排教師定期外出學習,比如安排教師到企業做脫產會計,使教師能夠接受最為真實、最為前沿的專業現狀與要求,提高教師的專業水準以反哺于教學。所謂“引進來”,指的是學校需面向社會招賢納士,如聘請企業當中一線財務管理人員等來校兼職教師,亦或者是來校開辦講座進行經驗總結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