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美香 方 潔
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迅速發展和高等教育收費的制度的全面實行,大學生的教育成本已成為政府、高等教育管理者、投資者與受教育者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教育成本核算是高校內部制定學費標準,優化教學資源配置、提高辦學質量、拓展辦學思路的重要依據,同時也滿足了社會和學生對教育成本知情權的要求。
高等教育屬于非義務教育,是一種選擇性教育,并非高等教育適齡人口都能享受這種教育,其消費上的排他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這種消費的排他性在供給上表現為收取學費。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總校前校長、世界著名的高等教育財政專家布魯斯約翰斯通提出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擔理論,即應由學校、學生、學生家長和社會人士捐贈共同分擔高等教育的成本。學費作為教育成本的一部分,是對教育成本的補償或分擔,而不是教育服務的價格。 我國《普通高等學校收費管理辦法》規定了高職院校繳費標準按生均培養成本的一定比例和社會及學生家庭承受能力的確定,收取的學費不得超過生均培養成本,而生均培養成本的形成,必須進行教育成本核算。因此,教育成本核算是確定學費標準的重要依據。
高等教育要發展,沒有錢是不行的,但為什么在有了那么多錢以后,高校的發展仍然不盡如人意,我國高校高負債率是目前普通存在的問題,沒有一個良好的體制,在政府投資和支持的情況下,高校只注重教學和科研活動,沒有重視成本與效益的觀念,不講成本核算,不講辦學效益,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教育作為一種生產性投資,相對于學生的家長和政府的投入的資源相比,它的產出和效益遠不成正比的。同時隨著每年生源的減少,高職院校面臨著調整、聯合、合并的發展趨勢及辦學風險。只有進行教育成本核算,才能準確掌握高職院校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通過教育成本的計算,有利于將本期成本與上年同期成本相對比,考核學校管理水平、增強教職工的成本和質量意識,創造更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利于在同類院校之間進行辦學效益的比較,充分利用高職院校的資源,促使資源優化配置。在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要求下,教育成本核算是衡量辦學效益高低的重要標準。
長期以來,我國的高職院校的教育投資,事實上往往不考慮什么樣合理使用教育資源提高辦學質量。在國外,不管是公立大學還是私立大學,教育投資首先不是蓋氣派大樓,而是第一位的是請大師,第二位的就是用合法的資源設立獎學金,提高生源質量。哈佛大學這個美國最古老、最富裕的大學,學校里的辦公室、教室、樓房都是很老舊的,但是每年對國內外優秀學生的獎學金多達十幾億。第三位是與科研和教學相關的設備。就以圖書館為例,國外大學不是看一個學校面蓋了多少平米的圖書館,而是看有多少藏書,不但要看多少藏書,而且要看圖書的使用率和周轉率,并且這也是評價大學辦學質量的重要依據。而國內許多大學有錢建立氣派的圖書館卻沒錢買書,就是有錢買書,一般對外開放的也不多。近幾年,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改革,許多高職院校在教學質量的投資上都做了相應的調整,為了學校的生存與發展,迫使各高職院校不得不開源節流,成本核算勢在必行。各院校教育經費和其他經費的使用是否合理,培養的學生質量是否合格,以及學校教育成本的確定,為各院校之間提供了一個可以橫向比較辦學效益的標準,從而有利于從價值形態評價高職院校的辦學效益。通過教育成本核算,加強高職院校的投資理財意識和學院的財務管理,正確歸集和控制培養合作人才過程中所發生的耗費,加大了提高師資力量和生源質量的資金投入,不斷調整各項資金資源的合理配置,大大提高了高職院校的辦學質量,推動高職院校教育事業健康有序的發展。
近年來,高職院校為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的需要,相繼開辦了部分校企合作辦學專業和中外合作辦學專業,給學生帶來了多元化的選擇,拓寬了就業渠道,然而這些專業開設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到實驗實訓室、外籍教師工資等,為評價合作辦學的經濟效益,要對多元化來源的辦學經費和產學資金等相關經費進行核算,通過教育成本核算,可以更加合理地配置教學設施和人力資源,減少重復建設,提高高職院校的實驗實訓室的使用率,實現各系部之間的教育資源共享,以限的教育資源培養出更多的復合型優質學生,同時,也為社會各界評價高職院校辦學效益提供了有用的信息。